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 > 读后感 > 内容页

《菊与刀》读后感1000字以上

《菊与刀》读后感1000字以上(精选6篇)

《菊与刀》读后感1000字以上 篇1

  对于日本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我想所有稍微了解中国近历史的人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也许会随着时代改变而变化,随着那场战争越来越离我们远去而有变化,但是中国与日本却永锭会有剪不乱理还乱的微妙关系。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从小到大看过不少抗日影片,上过历史课,同时又在日常生活水平使用着日本的产品,享用着日货带来年方便。所以我对日本也怀有矛盾的心情。所以对于自己这种矛盾的心情,我也希望通过更多的了解日本,了解日本人而找到更适合的态度。于是决定选择此书。

  如书名菊与刀所述,日本人呈现给世人的是极为矛盾行为。菊花与刀两者都是这幅画中的一部分。日本民族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有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层,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序上表现出来的。

  为了解释日本人的心理特征,民族特征当然不能忽视社会压力对约束作用。但是作者也没有忽略对日本人个体的成长过程所受的培养模式的关注。这其中就涉及到社会化地人格的塑造作用。

  根据美国社会学者帕森斯的理论,人格也是一个系统,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制将文化械式价值、信仰、语言和其符号内化为人格系统,使人格系统得以结构化,通过这个过程,行动者才愿意把动机的能量投放于角色之中,即愿意遵守规范,进而使人格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机构相一致。

  一个好的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不仅体现在对研究对象的解程度上,我想还应该体现在对事特发展趋势的准确预见性上。在本书的末尾一章投降以来的日本人中,作者提到日本的国家非军事化,将精力投入到经济发展中,并预言:日本假如不把军事化列入预算,她如愿意,不需多少年便能工巧匠自己人的繁荣打下基础,并可成为东方贸易中不可缺的国家。历史证明,日本的非军事化的确为其经济的腾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六十年代的越南战争,日本接下美国大量的武器订单,赚取了大量外汇,经济发展速度可谓一日千里。

  当然,在指出日本人性格中的善变一面后,作者也没有肯定日本人的军国主义思想不会卷图重来。如果我们了解日本人对这种行为的变化如何怀恨在心,我们便能很容易想象出日本人为了恢复将日本的名誉托付于军人之受的过去时代,他对同以前的战友结党感到多么满足。而一直以来,日本右翼团体也确实毫不掩饰的表现出这种趋向。本尼迪克特的预言又一次得到应验。

《菊与刀》读后感1000字以上 篇2

  二战末期,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奉命研究日本的民族性,以便为选择占领日本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作者认为,日本会彻底地投降,因为日本人和欧美是基于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的。后来的军事实践证明了作者的正确。

  此书可谓西方对日本认识的第一次大规模突破。此书写得并不是很好,许多后续者写得更好一些。此书的时效性也不强,六十年来,日本人的社会关系和审美产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在军事相关方面,从这个角度考虑,本书过半内容已经过时。另外,国内外的评论大多赞扬此书指出了“罪感文化”和“耻感文化”的差别,但我认为此书的成就主要在于对日本式“情义”、责任和审美的考虑。

  对于做漫画的人来说这书很有价值,它完全解答了日本式的传统情节结构,解答了为什么许多无聊的故事会在日本大受欢迎,并且在中国受到一部分特定人群带着怀疑的欢迎。

  压在二战时期日本人肩上的担子正压向我们这一代的人:家族责任,考试和竞争,社会侮辱的增加,逼迫性暴力的减弱、愤怒被同情和默许,舆论的复杂化和不负责任、就业难、对宗教需求增加却得不到社会满足、日本式“情义”正成为中国的义务教育和家教、自杀不会引起社会鄙视反会遭到同情……社会的变迁使我们的环境更接近二战时期的日本,所以审美观也更接近二战时期的日本。

  所以我们颓废和耽美。

  从内心深处讲,二战时的兵,其实就是一群武装、有组织、有大量雄性激素的同人女。

  但是我们毕竟是中国人,对日本式的审美,只有共鸣,不可能全盘接受,但是,我们跟日本产生共鸣的,是菊,还是刀?

  新中国的政策决定了我们不会有日本式的男女观,但是我们可能有日本式的父母观;我们的复仇观肯定和欧美是统一的,但我们的报恩观却可能去接近日本;菊,我们这一代人貌似没有接受;刀,已经成了许多人性格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无所谓好坏,该发生的事必然会发生,我们所要做的也不过是在那些必然发生的事情发生后,仍然在这个社会上继续生存下去而已。

  日式“责任矛盾”情节也许必然会在中国流行起来,我们的读者的审美也许必然会与鬼子兵日渐趋同,直到让我们的父辈和日本的同龄人都以奇怪的眼神看着我们,仿佛我们来自古代。

  如果那样的话,我们怎么办?

《菊与刀》读后感1000字以上 篇3

  读完《菊与刀》在我脑海中反复跃动着几个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反观历史,燕雀太多,鸿鹄太少。燕雀无知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燕雀总会误解鸿鹄;而鸿鹄也会误解燕雀。这如果只是鸟类世界,那也没什么,鸿鹄没必要与燕雀齐飞;事实上在大自然中鸿鹄与燕雀见面的机会本就不多。可问题在这是人类世界:是一个为了利益黄鼠狼必须给鸡拜年;猫必须哭耗子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鸿鹄要想展大志,它就必须依靠一众燕雀的支持。可悲的是燕雀是如此的渺小与愚昧以至于它们对超出自己常识的事物不是不能理解而是不愿也不敢去理解!它们将所有的事物都限制在它们的常识这一渺小而脆弱的框架中去加以判断,因此往往会充斥大量的误解。这就如光秀之解读信长,许广平之解读周作人。

  “使民可以从而不可以知”这句话现在想来很有道理,并非民不可以知,而是民根本就无知。在这种情况下将社会学、政治学等知识灌输给民,那除了天下大乱外,没其他结果!没人愿意听别人说自己是傻子,可事实上他要是个傻子,别人说不说他都是个傻子。如果这傻子能认识到自己是傻子而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那他还有救。可是纵观整个人类史,这样的人实在是寥寥无几。所以愚民政策虽然听起来很恶心,可它却是维持社会安定的必要工具。

  事实上聪明的人能够看出哪些政策是愚民的而跳出其框架为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只有那些别人说他聪明就以为自己很聪明,别人卖他时告诉他这是为他着想就认为别人是大好人的大傻子才会为愚民政策所左右。从统治阶级而言,他们需要愚民政策来帮助他们维持社会的安定,同时他们又需要以将旧文化定义为愚民政策并加以攻击的形式来确保推行更利于他们统治的新文化。换了汤不换药,说白了搞的仍是愚民政策这一套,只是在该统治集团当权的执政期他们不会允许别人指出他们是在愚民,同时他们又要尽量将自己伪装成不是在愚民。事实上,愚民也没什么不好。权力之所以为权力,就是因为他们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如果象大家都能吃饭一样使每个人都有权,那实际上结果就会每个人都没有权。这就是我所谓的人人有权,人人无权。如果国家中每个公民都可以决定国家的出路,结果将是国家无路可走。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他有四个得力的马夫,还有四匹出众的马。他常常乘马去外地办事,而每次他都只用一个马夫赶一匹马拉车前往。后来有一次,因为有急事他让四个马夫赶四匹马拉同一辆车,而四个马夫都有权决定车子的前进方向。走到一个十字路口马夫们因意见不统一闹开了。甲要往东走,乙要往西走,丙要往南走,丁要往北走。因为他们都有权决定车子往哪走,于是他们各持己见朝着四个不同的方向奔开

  还好车子够结实,所以只是停在原地不走。

  民可以从而不可以知。不能理解那崇高志向之人就不应该掌权。

  别开燕雀、鸿鹄不谈就是普通的民众中也很少有人能够理解别人。自己身边的人不愿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人又不在自己身边。

  呜呼!知己难求。

《菊与刀》读后感1000字以上 篇4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菊”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士道的象征,这二者体现了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温和又好斗,爱美又黩武,尚礼又倨傲,善变又顽固,驯服又专断,忠贞又反叛,勇敢又怯懦。

  本是作为一个西方人没有带感情色彩和主观意识,比较冷静的旁观者来写这本书的,应该是比较客观吧,这本书在日本也引起轰动。

  我的爷爷是在抗日战争时加入共产党打日本人的,他的两个血气方刚堂弟当时还在北京和天津的大学读书,立即会到家乡抗日,当时的蒋介石消极抗日,所以抗日的都加入了共产党。我爷爷是一方地主,带了村子里有血性的年轻人一起加入抗日

  后来,她的两位堂弟壮烈牺牲,并不是被日本人,反而是被国民党杀害,非常惨烈。他们的名字还在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刻着。对于当初日本人的凶残,爷爷奶奶一直记忆犹新,那么多的中国人,那么大的中国一下子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日本人整个村庄的屠杀。为什么?爷爷最气愤的日本人再凶残也是明枪明刀的,最可恶就是那些助纣为虐的汉奸,没有他们日本人只不过是没有翅膀的老鹰。汉奸给日本人出谋划策的残害自己的同胞,而且是暗箭难防。

  经常听到这种评价,中国人单打独斗是条龙,在一起就内斗--不团结。我不知道这样的评价是否正确,但起码可以引以为戒。强大的堡垒,从内部更容易攻破。比如说,一些外贸出口的产品,同是中国的企业能不能有全居观念,不要相互砍价格挖墙角,大家团结起来,有一个行业联盟,大家都赚钱,不好吗?。其实从本的描述中并没有表扬日本人聪明,聪明并不是日本人的强项,相反中国人反而被认为聪明,聪明的人为什么没有优势呢?什么时候才能像美国人那样被日本人崇拜。是不是我们也有自己的缺点,因为每个人都太过聪明,太过聪明,就容易太过自我。

  西方国家老是说我们不民主,恐怕西方似的民主在中国会产生水土不服吧。也许我们自己的人类学专家可以像本一样研究研究,探讨探讨了。

《菊与刀》读后感1000字以上 篇5

  “人类社会总是在设计自身的生活。如果某些其情况的处理方式和评价方式被赞同,那么这个社会中的人就将其视为全世界的基本理论,不论困难有多大,他们都将这些结论集合为一体。”翻开《菊与刀》一书,却一眼看到此等传播学直论,讶异之余不禁暗叹这位“日本通”美国作者对于人类学的博识。书中,诸如“舆论调查的结果只不过是让我们对已知的事物多增加一些了解罢了。”等观点,对于研究传播学的,研究成见之形成于成见之顽固的学者而言,都是极有意义的。

  当然,此书的更大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对于传播学的涉猎,而在于作者对于日本国民性的深刻洞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地理人文环境各有不同,国民性的形成也各有特点,但是日本国民性的了解,对于自身国民性的观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因为对于一民族而言,毕竟是有其共通性的,如作者说:“任何文化传统中,都包含了关于战争的信条。”如果对这些基本理论不甚了了,却对其他民族之好战或其他秉性肆意攻伐,未免贻笑方家。

  日本人对于等级制度的依赖是令人震惊的,这一点也久为观察家所诟病。但是这个民族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社会制度,形成的充斥于社会每个角落、每个领域的民族风气,却是同样令人震惊的。也许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并不存在所谓“劣根性”,而只存在畸态发展、不善于整合运用的懒惰国民。

  现代人不勤于完善自己,便将罪过推到古人身上,将所有过错都推脱到“国民性”与对象模糊的“历史”上,是极为自欺欺人且不负责任的。这样的习气、习惯之下,永远无法使得民族性得到改善,而只会使得族群驶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中,愈加放肆与消极。

《菊与刀》读后感1000字以上 篇6

  在看了《菊与刀》后的感想:从语言来说,我是这样看这三种语言的,

  中文-自在

  日语-自律

  英语-自由

  当然,这同时也内在的反映了三个国家的不同之处。

  总体来说,这三个国家中,中国和美国的相似之处是大大多于日本与其它两国的,中美两国的最大共同之处在于包容性。这几乎可以说是所有社会进步的源泉,可日本恰恰在这一点上是个致命伤,日本太缺乏包容性了。在二战后的一些年里,由于美国和西方的支持,日本的非包容性-即社会的同一性发挥到了极致,结果给日本带来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和世界第二的gdp,可日本人忘了一点,这所有的前提是有美国的支持在后面。当日本经济发展触犯了美国的利益,美国很容易的通过广场协议使日本进入长期的萧条。所以日本战后的发展有其必然性,目前和可以展望的未来的萧条,也有其必然性,而且这种必然性会更持久深刻的影响日本社会。

  菊和刀的作者也提到这一点,即日本社会的非包容性-当然书中的许多观点,作为在日本生活近20年的人来看是片面的,但这一点我很认同。究其原因,我想还是中国的一句古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日本列岛的地理环境中优胜劣汰的结果,导致了日本人性格中,()追求同一,做事极端的个性。这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的时候可以像日本高度发展时期那样呼风唤雨,反之则是灭绝人性的军国主义的横行。

  而中国和美国则更多地反映了大陆环境下所具有的包容性。只是历史更长的中国,把包容演变的到了自在的境地,有些过犹不及的意味。倒是美国,在既定的法律条条框框之下,给与充分的自由,如中国那样去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人恐怕不多。

  所以我的感想,希望有能力的中国人,如果期望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尽量避免日本或是日企恐怕是个明智的选择。在日本企业里,尤其是在日本国内的日本企业里,我所看到的极少数的成功的中国人,无非有两种情况,技术超强-这个很少,第二就是做和中国有关的工作-需要中文所以没有可替代性。

  这并不是否定日本的一切,事实是,我在日本工作时熬夜3天3夜最终完成工作时的兴奋是和日本同事分享的,我刚到日本是由于环境不适,在电车里突然鼻血直流的时候给我递过来纸巾的是日本人,我所见到的很多美丽善良的女孩也会是日本人-虽然我从来没有想和日本女孩陪伴终生。作为朋友,作为同学,甚至是作为公司的上司都是可以的,但是,和日本人作为同事或者是成为其下属时,最好要慎重考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