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 > 心得体会 > 内容页

素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素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精选5篇)

素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篇1

  20xx年7月24-27日参加了古田县教师素质提升培训班,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提升思想境界,拓展了视野,还进一步提高了业务素质。本次培训,安排了翁乾明、张华荣、孔海钦、程利国、骆志煌、陈炳建、范新民、张荣伟教授、专家、博导给我们学员做了精彩的讲座,从不同角度阐述新一轮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应对策略,引领我们更好地处理教书与育人、传承与创新、课内与课外、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辩证关系。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本阶段的学习心得。

  一、提升思想境界,为教学服务

  张荣华教授告诉我们,当前宏观经济政策与供给侧构性改革的关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撑,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了解经济政策也是做不好教育工作。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速度、结构和动力。放慢速度,调整结构,增加动力。原因是部分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房地产库存积压严重,金融杠杆率太高隐藏巨大风险,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经济发展中存在诸多短板。因此要打好“三去一降一补”(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攻坚战。

  张荣伟教授则要我们认识自己,做个反思型的教师,我们要求学生围绕教科书反反复复地读,就课本教课本对吗?自己的教育有没有过错,为什么高年级以后学生提问举手的越来越少了?被提问了为什么会紧张?我们怎样进行教育教学?回到现实,我们要做的教师有四个层次:让学生看得起的老师,让自己心安的老师,得到学校认可的老师,让历史铭记的老师。通过学习世界教育大名言,通过自己反思专业实践让自己成为一名智慧的老师。

  二、继承传统文化,为教育服务

  人类历史在不断发展,但我们现在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历史上都发生过,只不过我们书读得太少了。孔海钦教授讲得好。儒家思想主要针对官员,如何框正官员,对官员就像对刚出生的婴儿,所以现在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官员就应是老百姓厌恶什么我们就禁止什么,老百姓喜欢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教育思想超越孔子的教育思想,所以我们要吸取我们国学中优秀的东西当代教育服务。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优秀五壬年,历久弥新。

  如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教育;亲近自然,为什么喜欢黄红黑,中华民族方圆内就是这三种颜色,这是长在土地上的美学,蓝色的海洋,大地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成就人们的美学研究。大自然用下雨沐浴大地,人类用流眼泪清洗眼睛。所以中华民族与大自然是非常亲切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学习的兴趣、培养好的方法、培养诗情画意的人生、培养高贵典雅的气质。而作为教师,要学国学让自己的教育有教育家的情怀和素养。多阅读,阅读超越任何国家的中国国学文化。教育的根基往往在于中华经典文化。通过读经典书、做经典事、说经典话,成就经典人生,是让我们活得自在、活得美、活得从容的人生。如何学经典,让经典生活化,生活经典化,让我们的孩子人人有礼、个个成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饱读读书、胸怀大志、牵手历史、脚踏实地、紧握未来。

  三、学教育理论,为教书服务

  翁乾明教授让我们学习了简约化的教学思想理念。认为要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一定要提高教育简约化。反思现状教育,真正的学习并没有,只是一种伪学习,因为学生思维未开动,行为未改变,许多知识是惰性的知识,一辈子用不上的知识,让大脑变成垃圾堆,没有用的信息的储藏器。我们的教学是苦教苦学,追求形式面弱化本质的,核心信息淹没在冗余信息中,没有志与趣,是繁琐化的、混乱化的,因此要去繁就简。

  一个好老师,一节课要保留这节课的特征不变,但要简单,因为教师讲到的,学生未必就会,教师没讲到的,学生未必不会。好课要让学生顿悟,迁移,能让学生内在奖赏,激发创意。好课要精确把握、精巧设计、精当表达,让细节为整体服务。总之,简约化教学就是内容求精、结构求简、方法求活、过程求实、效果求真。一句话:崇尚简单,拒绝平庸。追求意义化、建构化、审美化、趣味化,教师要有办法让课堂和所教之识赋予他意义和整体化,讲得越少越好,高度突出灵性和智慧。简约化教学的方法是以舍求得,去除多余环节、臃肿内容、表面热闹、愚弄陷阱的教学智慧策略。

素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篇2

  自从xx年我走上工作岗位后,我肩负教师的职责,深感责任重大,不仅要教好书还要在各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素质培训活动中,我更深深的感到,一个具有良好师德师的教师会对受教育者产生多么大的影响,甚至可以使他们终身都感到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对这次培训的体会:

  1、作为学生,都愿意接近有师德的教师。而作为教师,自然也都愿意与有教养的学生打交道。所以,要做一个让学生和教师都愿意接近的教师,你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既受同学的影响也受教师的影响,而更主要的是受教师的影响。可见,作为教师,你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且有团队精神的人,你就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所以你自己就必需首先要成为有道德的人。

  2、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在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言。既然做“父亲”,就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负责。教师切记不可用“家长”的身份来干涉学生、对学生象管家婆一样吆五喝六。学生尊你为父,你自己也千万不要把这当成是你对学生有恩。真正有师德的教师即使有恩于学生,也不会念念不忘的。

  3、在授业方面,师德师风不像其它有些事情,可以“以一挡十”。学生敬重你,是希望能从你这里学到更多知识,所以我们应该耐心地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把自己所有的相关知识都教于学生掌握。

  现实世界是极其复杂的,你一人不可能包打世界,尤其是在理论和技术领域,总存在着大量的你不懂或暂时不懂的问题。遇到学生提问,若有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就一定要对学生直言你对该问题不懂或暂时不懂,允诺待过一段时间后再回复学生或与学生一起探讨该问题,而且一定要言而有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作为教师,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样做,不仅不会降低教师的威信,反而会有助于提高威信。千万不能环顾左右而言它,支吾搪塞,因为这样不仅会误人子弟,而且实际上也是在贬低自己。

素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篇3

  为期四个月的学科素养培训学习,可以说是紧张的学习、快乐的收获。

  培训转变了老师们学习的观念,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培训才会促进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才能开展教研活动,在不断的交流互动中,明确了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如何适应新课改,教好课。通过这次培训,归纳一下几点:

  1、教师要有人格魅力。

  常听孩子们议论“我最喜欢××老师,我最佩服××老师”。甚至老师的一举一动,孩子们都在模仿。这些老师之所以使孩子们为之折服,为之倾倒,我想就是源于教师优秀的人格魅力。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了这种人格魅力,在孩子们中间建立了一种崇高的威信,这种人格魅力和威信对学生的影响刻骨铭心。从北京的吴正宪老师、浙江省教研员斯苗儿老师的报告中,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以情感人,以情激趣;用教师智慧启迪学生智慧。

  总之,教师要具有人格魅力。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满腔热情,宽容大度,这才是爱生的ji中表现。只有把学生的成长真正和教育事业紧密相连时,才会增强爱的情感。

  2、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专家和特级老师的课,课堂上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浅出、语言风趣优美,给我带来了震撼和思考。“怎样读懂学生”、“怎样读懂教材”。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一点已不容置疑。既然是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就应该真正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只有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更好的发挥主体作用,改变那种消极的、被动的学习状态和方式,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新的课程标准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已成为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他们都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景,充分调动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组织问题,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体现到创新学习的成功喜悦。

  3、“顺畅”课不一定是好课,要上出有“风浪”的课。

  培训使我明白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通过质疑、讨论、合作,使师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得到了新的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实现了师生、生生知识的互补,学困生得到了帮助,学优生得到了拓展。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遨游其间,乐而忘返。

  总之,这次培训让我收获多多,在此不能面面俱到,只能抓住几点来谈。我们培训的目的是让老师不再茫然,不再无从下手。让我们借助这次培训的东风,实抓我们的教师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让我们的老师会上数学课,让我们的教学工作脚踏实地,让我们的教育落到实处。

  对照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在大师的携领下,愿我们在前行的路上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

素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篇4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主发展”是近日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三大板块之一,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具体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在我看来,在教学中可以分三分走。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识点的跨度比较大,前后联系相隔的时间也比较长。以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为例,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要求简单应用;初中八年级要求简单说明原理,广泛应用;九年级要求进行推理证明和灵活应用。在如此长时间的跨度内,如果学生不会总结和梳理,那么必然会形成知识的“交通堵塞”。

  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应当经常整理、复习、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如果学生不会归纳总结,在六年级复习时,可能还要翻看三、四、五年级的书本;在九年级中考复习时,可能就无法将七、八、九年级的知识系统归纳梳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高考复习时,可能也不会把初、高中的知识建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的负担不知要增加多少倍,更不用说触类旁通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完善“几多几少”,会对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大有裨益。作业少一点,学生看书的时间多一点;重复抄写少一些,学生自己整理的时间多一些;共性的作业少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多一些;老师讲得少一些,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一些。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当学生逐渐能够熟练地进行归纳总结时,就会逐步学会华罗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其学习能力也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

  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处于主动、积极的知识构建状态。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个体学习经验与知识结构,而新学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可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思维过程得到迁移和解决。

  在同化过程中,新知识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所解释,并被纳入到结构之中。如初中数学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可纳入到小学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体系之中。在顺应过程中,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按照新知识的生成过程重新组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同时又产生新的变化空间。如较小数减去较大数在小学数学中是不成立的,而在初中有理数范围内相关计算是可以成立的。

  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复习准备篇。这个设计就是为了小学、初中英语的衔接,兼顾了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差异,因为农村和城市学生的英语起始教学时间有很大不同,所以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把握进程。这样的课程设计,就是为了特定学段学生知识的衔接与迁移。

  还有,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工程设计、技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与初高中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涉及学科知识的迁移。但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仅仅是照本宣科,没有引领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如果在小学阶段,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基本思想要领,到初中开始学习生物、物理、化学时,就不会把这些学科看作崭新的学科,产生畏难情绪。

  现在很多地方的初中设立了 “研究性学习”类课程,内容涉及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工程技术学科的研究过程、学习方法和创造发明原理,一些学校的高中课程中还有数学建模、研究性学习课题等等。这些课程设计的初衷,就是加强初中、高中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为孩子们的终生学习、创新研究、保持探索的兴趣打下基础。

素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篇5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近日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讨论中国的核心素养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要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校情。哪些素养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所需要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

  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xx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