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 > 调研报告 > 内容页

2024岗位调研报告范文(汇总22篇)

岗位调研报告范文 篇1

  一、公益性岗位的界定

  二、公益性岗位的范围

  (一)辅助性社会管理类岗位

  (二)基层服务类岗位

  (三)后勤服务类岗位

  (四)其他适合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岗位

  三、xx县公益性岗位开发的'基本情况

  (一)公益性岗位的安置对象

  (二)公益性岗位开发情况

  (三)公益性岗位政策补贴情况

  (四)公益性岗位的管理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资金总量小,公益性岗位开发投入不足

  (二)相关的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制约了工作的开展

  (三)“4050”人员的自身因素影响工作的开展

  (五)公益性岗位人员就业观念有偏差

  (六)公益性岗位的动态退出问题

  五、进一步开发公益性岗位的几点建议

  (一)理顺管理,健全相关工作长效机制,明确各方职责,规范工作流程,完善相关补贴政策、制度

  (二)规范工资待遇

  (三)加强舆论引导

  (四)建立定期培训制度

  (五)加强法制宣传

  (六)完善人员进出机制

岗位调研报告范文 篇2

  一、公益性岗位呈现的特点

  据调研,全区公益性岗位呈现“三多”特点。一是开发的部门多。全区6个街道,24个乡镇和62个机关事业单位均开发有公益性岗位。二是安置就业困难群体多。公益性岗位安排了工作人员1627名,其中安置就业困难群体1478名,占开发公益性岗位的90.8%。三是从业人员涉及工种多。主要有保洁员520名、保安840名、城市治安巡防员86名、交通协勤50名、文明交通劝导员50名、社区综治员21名、其他工种60名。

  二、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够顺畅。一是缺乏统一管理部门。目前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的招聘、录用主要是各职能部门和用人单位自行负责,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二是事权财权分离。公益性岗位大多在机关事业单位、街道(镇乡)、社区,而财政部门对各单位开发的公益性岗位没有专门安排经费,导致公益性岗位开发困难。三是部分单位安排非就业困难群体在公益岗位上工作,挤占了部分公益性岗位。

  (二)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一是缺乏考核与评价机制,对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没有实行统一、客观的评价与考核,无法实现岗位人员“有进有出,能聘能退”的动态管理。二是缺乏激励机制,滋生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吃大锅饭”现象。目前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的工资由用人单位自行确定,多数没有建立奖惩机制,导致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较低。

  (三)社会保障不够规范。一是缺乏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何时能涨工资、涨多少都没有一个预期。二是从业人员之间存在着经费安排不平衡、工资福利待遇不平衡、工作时间长短不平衡等问题。三是部分用工单位不履行法定义务,未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规定,不与就业困难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不参加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

  (四)工作经费不够充足。一是财政部门对开发公益性岗位没有安排专项经费。二是因未签订劳动合同和参加社会保险原因,部分单位未主动申报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三是福利待遇资金特别是加班工资落实不到位。

  (六)从业人员队伍不够优化。一是就业困难人员相对素质偏低。据调研,已安置的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86人,高中文化程度的178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934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280人。二是就业困难群体普遍年龄大、并且缺乏工作技能。三是队伍不够稳定,因工资待遇偏低,工作不安心,跳槽现象较频繁。

  三、对策措施

  (一)理顺管理体制。一是按照《重庆市就业促进条例》的要求尽快出台开发公益性岗位的相关文件,进一步细化公益性岗位开发与管理的具体措施和相关政策。二是建立公益性岗位人员数据库,实行实名制管理,随时掌握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增减变动和劳动报酬、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发放情况。三是鼓励成立劳务组织,具体负责对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管理,统一从业条件、统一招聘解聘、统一制定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统一确定工资标准与福利待遇、统一制定合同范本,统一开展检查与督查等工作。四是科学界定公益岗位,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开展业务培训、考核、奖惩工作。

  (二)健全管理机制。一是建立人员进出机制。规范岗位的招聘条件和审核程序,严把入口关,按照属地就近录用的原则,根据“本人申请、社区公示、公开招聘、严格把关”的程序,由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与劳务组织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面向社会联合招考。在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的同时,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务委派合同,由劳务组织实行劳务派遣。对于各用人单位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在符合岗位工作需要的前提下,确保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无技术特长且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低保家庭失业人员、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失地农民得到优先帮扶。用工单位要对从业人员的履职情况予以客观及时的评价,对不能履行职责的要向派遣单位提出解聘建议,由派遣单位予以解聘。二是建立健全培训机制。从业人员上岗前,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工作形象、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培训。劳务组织、用工单位要对其进行业务技能、岗位职责等方面的业务培训,使从业人员能掌握基本的业务技能,从而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三是建立考核机制。各用工单位应根据各岗位的工作特性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日常管理与考核工作,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实施惩优罚劣、严把人员的进出关提供依据。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各用工单位要筹措奖励资金,对在岗位上作出了积极贡献的个人,进行精神鼓励和物资奖励,充分调动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五是财政部门负责合理筹集和调度专项资金,建立政府购买就业困难群体劳动成果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管理督查。一是统一事权财权。实现属地管理,按照“谁使用、谁管理、谁调配经费”的工作模式来加强管理,做到事权职责的高度统一。二是管理与监督要分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发现工作不到位的现象,及时将情况反馈到用人单位,要求其认真整改,通过加强监管,提高工作效率。三是进行动态管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建立就业困难人员申报登记制度,就业困难人员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申请就业援助,经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确认属实的,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收集统计公益性岗位信息,指导各街道(乡镇)建立就业困难群众基本情况电子档案与台账。指导用人单位建立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履职情况档案与台账,从而健全全区就业困难人员信息数据库,以作为公益性岗位统筹规划与管理的依据。四是加强检查督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并将检查结果纳入综合目标管理考核范畴。定期对公益性岗位人员情况进行公示确认,鼓励居民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界人士加强对公益性岗位管理的监督,并形成监督合力,促进公益性岗位管理的规范化。

  (四)加大资金投入。一是积极争取市级就业专项资金,区财政本级纳入预算,及时将资金落实到用人单位。结合当年本区企业最低工资标准,通过合适的比例来确定各公益性岗位的工资待遇,给从业人员以工资增长的预期,不断优化稳定队伍。二是用足就业再就业政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的身份进行核定,对符合条件的,按规定予以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三是各职能部门、街道(镇乡)要根据从业人员的个人情况,督促劳务组织缴纳社会保险费,落实工作经费、福利经费和奖励资金,确定年节的慰问标准以及加班费等各项津贴,实现人性化的管理。

  (五)强化资金监管。用人单位、社区公益性劳动组织招收就业困难人员,与其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或劳动协议,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补贴。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立用人单位申报和划拨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台帐,对虚报冒领、骗取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的单位和个人,除追回划拨资金外,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申报单位及当事人的责任。

  (六)加强宣传引导。一是进一步加强对《重庆市就业促进条例》的宣传,提高认识,将开发和管理公益性岗位作为党委和政府解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重要措施。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充分认识到公益性岗位并不是一种福利待遇和救济手段,只有通过劳动付出才能获取劳动报酬。三是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加大在公益性岗位上实现就业的先进典型人物宣传,提高群众对公益性岗位的认同度,为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开展工作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岗位调研报告范文 篇3

  开发公益性岗位是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援助的重要措施,是建立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以来,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市财政局、劳动保障局制定出台了《关于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有关问题的实施意见》(财社122号),府机关、事业单位和群团组织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用于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使一大批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缓解了我市的就业压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公益性岗位的基本情况

  (一)公益性岗位的安置对象

  公益性岗位安置对象主要是八类人员,即: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大龄困难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单亲(丧偶)人员;享受城市居民低保、登记失业12个月以上人员;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现役军人家属、公安民警家属中就业困难人员;企业军转干部;家庭困难的高校毕业生。

  (二)公益性岗位的人员构成

  目前,全市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共计1436人,其中:

  1、市公安局警察员715人

  2、市劳动保障局协理员316人(含军转干部家属12人)

  3、市计生委计生专干212人(含企业军转干部10人)

  4、市民政局低保专管员74人

  5、市行管局保洁保安员70人

  6、市统计局统计专管员38人

  7、市行政服务中心保洁保安员11人

  (三)公益性岗位的待遇

  我市目前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待遇由三块构成:一是岗位补贴,按我市的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由的每人每月350元增至目前的每人每月540元(扣除社会保险个人承担部分后实际领取410元);二是社会保险补贴。三是各用人单位发放的奖励、补贴等。

  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市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工资收入各有不同。

  1、市公安局根据工作量和业绩考核,警察员工资从430元—1000元不等;

  2、市计生委计生专干工资按照我市最低工资标准540元执行,在扣除社会保险个人缴费部分后,每人每月实发工资410元。从4月起,相山区计生委给予本区75名计生专干每人每月60元奖励性计生补贴,街道对工作突出的计生专干也有奖励。

  另外,1998年计生委联合市人事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65名大中专毕业生计生专干,工资薪酬不在公益性岗位补贴范围,享受普通社区干部待遇,工资由市财政定额专项下拨,不足部分由相山区政府承担。目前工资待遇1000元左右,并且仍有每年5%工资增长幅度。

  3、市劳动保障部门根据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完善我省就业再就业财政若干问题的通知》精神,给予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乡镇劳动保障专职工作人员每人每月200元岗位补贴。市劳动保障局协理员每人每月实发工资610元。

  4、市民政局低保专管员工资按照我市最低工资标准540元执行,在扣除社会保险个人缴费部分后,每人每月实发工资410元。

  5、市行管局保洁员工资按照我市最低工资标准540元执行,在扣除社会保险个人缴费部分后,每人每月实发工资410元;保安员在扣除社会保险个人缴费部分后,每人每月实发工资500元;

  6、市统计局统计专管员在扣除社会保险个人缴费部分后,每人每月实发工资430元;

  7、市行政服务中心保洁员在扣除社会保险个人缴费部分后,每人每月实发工资500元;保安员在扣除社会保险个人缴费部分后,每人每月实发工资560元。

  业务主管部门按月提供工资名册,经市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审批,由市财政根据公益性岗位从业人数将岗位补贴及社会保险补贴拨付到用人单位,业务主管部门委托银行以存折形式按月支付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

  (四)公益性岗位的管理模式

  主要是采取业务主管部门集中管理和逐级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公益性岗位的申报,首先由业务主管部门提出,经市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审核同意,业务主管部门自主进行公开招聘。本着“谁用人,谁管理”的原则,各业务主管部门分别建立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基础台账和人事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管理。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变更,必须由业务主管部门报市劳动保障和市财政部门审批。

  二、存在的问题

  (一)各用人单位之间的公益性岗位待遇不均衡。由于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同样是公益性岗位,计生专干、民政低保员、劳动保障协理员和公安警察员的工资收入不同,差别较大,造成部分工作人员相互攀比,情绪不稳定、工作积极性受挫。

  (二)公益性岗位管理职责不清,管理办法不健全。目前,公益性岗位由计生、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用人单位管理,公益性岗位人员直接分派到街道(乡镇)社区,人事、工资等管理与街道(乡镇)社区脱钩,造成业务主管、县区对公益性岗位人员的“人、岗、事”管理职责不清,缺乏有效的约束力。有些部门的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被长期抽用从事其他工作。

  三、建议

  (一)公益性岗位的开发与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建议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暂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以后逐步过渡到由县区负责。

  (二)建立公益性岗位的进出机制。把好“入口关”,从严控制公益性岗位的人员规模。今后,因特殊工作需要增加公益性岗位的,须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审核,报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现有公益性岗位人员变更时,应由业务主管部门报公益性岗位管理部门审批备案。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办理了退休手续以及完不成工作任务或违反劳动纪律等规定的人员,及时使其退出公益性岗位。

  (三)规范劳动报酬管理,建立公益性岗位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建议对全市现有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从1月起,将公益性岗位的补贴标准统一提高至610元,各用人单位取消现行的各种福利、津贴。1月后,各用人单位不得擅自以各种形式发放各类补贴。公益性岗位工资建立正常增长机制,每年按淮北市最低工资标准的5%增长。

岗位调研报告范文 篇4

  近几年来,施工企业年年都在抓清欠,但拖欠工程款还是逐年增加,企业的应收账款金额居高不下,呆账、坏账经常发生,给企业造成很大损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加大了企业风险。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建立必要的防范机制和内控制度,普遍存在防范意识差,防范措施少,防范手段不够的问题。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在一手抓清欠的同时,还要一手抓防范,以防新应收账款拖欠的发生。

  一、拖欠工程款形成的原因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除了工程的质优价廉之外,经营手段十分重要,在法规不健全、政府有关部门对工程上马前审批把关不严、对业主缺乏约束措施(如无项目资本金保证制度)的情况下,垫资作为一种经营手段对承接工程任务,进一步吸引业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实行垫资手段的施工企业承接的施工任务必然大于不实行垫资手段的施工企业,这是因为业主变相从施工企业处获取了一笔无息或低息贷款;所以,垫资对业主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正因如此,目前施工企业都广泛采用垫资来吸引业主,以达到承接任务的目的;而部分业主又不讲诚信、不按合同办事,有法不依,使工程款的拖欠成为必然产物。因此,市场竞争是工程款拖欠的根本原因,而工程款拖欠又返过来促进市场竞争的加剧。

  二、拖欠工程款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一)机会成本。工程款被拖欠意味着施工企业不能及时收回工程款,而相应要长期为业主垫付一笔相当数量的资金,由于这笔资金失去了投资盈利的机会,便产生了垫款的机会成本。

  (二)加大了财务费用。工程款被拖欠的施工企业为了资金周转顺畅,为了生产的正常进行,不得不欠款和货款为继,为此势必加大财务费用;

  (三)加大收款成本。工程款被拖欠势必要想法收回,因此加大收款费用。如发函费用,电话费,成立收款队或专人催款费、律师费和诉讼费等等。

  (四)坏账损失成本。被拖欠工程款的风险就是债权成本坏账,不但发生收款费用后收不回欠款,而且会给施工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破产。

  综上所述,施工企业为了增加市场竞争力,垫资如何把握?不问清红皂白的垫资,企业就有可能找死,如不垫资有可能等死;因此,如何把握垫资、如何防止工程款的拖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防止工程款拖欠主要应作好几下几项工作

  (一)慎重选择投标项目,强化项目风险预测。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国内外的一些企业都可能成为建设业主,施工企业在承揽任务时,要搞好社会调查和可行性研究,了解该项目是否列入了国家基本建设计划,建设单位的资质等级和信誉度,投资的来源渠道、资金到位状况及施工环境等。如果建设单位要求施工企业垫资施工的,还应当分析研究,考虑垫资的期限,存贷款利息的差额以及建设单位的偿还能力等。切忌不顾客观条件是否允许,只要有标就投,有活就干,盲目投标。特别是对一些钩鱼项目,一定要在情况得到充分掌握后,再确定是否投标和上场,以便为工程款的及时回收奠定良好的基础。防止中标后、干了活,业主没有钱造成新的拖欠。

  (二)强化合同意识,规范合同的签订和执行。合同是当事人双方建立、变更和解除民事法律关系的凭证,是产生和确立债权债务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解决纠纷的重要证据。工程施工合同是双方为明确权力和义务以达到各自的经济目的而订立的协议文书,具有很强的法律依据。施工企业首先要把合同订立关,使用建设部建筑工程承包合同的格式文本。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一定要熟悉合同法规和条款,吃透其精神。对中标工程项目合同签订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合同的内容要反复推敲,考虑周全。凡是涉及到验工计价时间、方式及工程款结算的违约条款,各自应承担的经济责任等必须填写清楚,切忌模棱两可,尽量避免和消除可能出现的经济纠纷隐患。对于那些一开工就需要施工企业垫付大笔资金的项目,一定要谨慎行事,以防合同一签定就出现工程款拖欠的局面。其次是合同的履行,作为施工企业应遵守和执行合同,要确保工程进度施工质量,切不可违约而将自身置于被动地位。再次是加强合同管理,全面推行合同动态管理制度、包括法人授权委托制度、合同签订审批制度、合同管理台账制度、合同档案管理制度、合同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合同统计报表制度等。注意收集和保存证据,一旦产生纠纷,不至于因证据不全、资料不足而遭受败诉的结果,防止给企业带来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三)加强项目过程中的控制,切实改善经营管理的不规范行为。对变更设计、增减工程量以及验工计价等相关事项,一定要经过业主的签证认可才能作为本期的收入入账,同时施工企业要督促建设单位按照工程进度及时进行验工计价,防止工程进度与验工计价脱节和滞后。竣工项目要及时向业主办理竣工决算,为全面清理项目外欠款打好基础。对业主供应材料和分包结算的,应及时清理并做好结算工作,以防基础工作不完善给清收工程款带来困难。对企业内部也要严格会计核算和报销制度,防止个别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明确项目经理清欠的责任,从源头上防止工程款的拖欠。由于施工企业点多面广,实行项目管理后,外欠款的增减变动均反映在工程项目部里,因此,减少外欠款的重点也应放在项目部上。在与工程项目经理签订承包合同时,就要明确经理是清理工程款的第一责任人。在工程项目部的经济承包责任书中应体现回收工程款的条款和责任,以及奖罚规定。对已完工程项目所欠工程款,由原项目经理按期收回,工程款未收回的项目经理不予安排新的项目。对正在施工的工程项目,在最后与项目部结算时,根据工程款的回收情况予以兑现,要将收回工程款作为兑现工程结清尾款的主要依据。

  (五)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全体员工业务素质。建立和完善各类清欠的规章制度,建立一整套的集施工管理、项目结算和清欠催收为一体的科学有序的防控机制,本着清欠与防范相结合、防范与救治相结合的原则,切实改善经营管理中不规范的做法,不规范的行为,深入研究造成企业外欠款的深刻原因,积极探索清欠工作的新途径,逐步把握清欠工作的规律,掌握清欠工作的主动权。清防并举、减少旧欠、防止新欠。

岗位调研报告范文 篇5

  从实践中走来,带不回任何精湛的技术,但带回了也许是我们一生中最宝贵、最值得珍惜的收获。作为一名大一学生,抱着贴近社会,了解自己所读专业就业前景的愿望,我们在寒假参加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希望在进入社会之前,多积累点社会经验,在实践中巩固知识、锻炼能力,并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

一、调研过程及分析:

  我们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会计岗位是我们以后毕业的主要就业方向,为了了解会计职业岗位对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以及现如今社会对会计方面的就业需求,且会计专业学生以后的就业形势;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我们以后就业的趋势以及就业环境,对会计岗位的认知有更好的了解,让我们对以后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利用寒假的时间,我们小组成员六人对当地的一些中小型企业进行了实地访问和问卷调研。

  这次实践我们是王亚芬老师的细心指导下进行的,根据根据老师给的一些范例,我们根据地区差异进行自由分组,我们的组员来自绍兴和诸暨。我们各执其职,分派好任务,讨论出有关中小型企业会计岗位的调研方案,设计好一份调研问卷,并打印出调研问卷。

  “纸上的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小组成员分工协作,2名成负责与会计岗位人员交流,2名拍摄照片,还有2名则进行问卷调研工作。我们分别对浙江铭仕管业、浙江省诸暨市华达纺织、浙江唐翠珠宝有限公司、浙江百瑞珠宝有限公司、浙江省诸暨市茂阳农产品配送有限公司、绍兴欧皇家具有限公司,绍兴县奈斯进出口有限公司,绍兴西大门纺织服饰品有限公司等中小型企业进行了实地访问,我们以问卷调研的形式和会计岗位人员进行了交流。

二、访问交流记录

  (1)会计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趋势?

  会计是对会计单位的经济业务从数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计量、记录、计算、分析、检查、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核算手段,它本身也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

  企业在招聘财会人员时学历不再是唯一的准绳,公司更为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会计工作包括实务工作和理论工作,各企业需要的会计人员大多是一些核算工作,侧重的是实务,所以对于会计人员,企业更青睐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一进入公司马上就能投入工作,免去了公司的培训成本,毕竟一些基本的会计核算工作是做出来的,不是“研究”出来的,自然学历在一些初级会计岗位中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然而,人际关系有时真的比工作能力还要重要,良好的人际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顺利,带来成功,带来机遇。

  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新时代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具有普遍会计技能专业的人员已经无法开始适应快捷的企业发展,而具有“管理型”的会计人才却属于极度紧缺的人才行列。

  (2)学历需求情况?

  本次针对企业的学历需求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趋于理智,用人浪费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小企业对大专人才的需求成为了这类企业人才需求的主体,以回收的有效调研表来看,达到了25家,占调研中小企业总数的58%。

  (3)岗位需求情况?

  企业对财务会计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是我们确定专业方向的重要依据。调研资料显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专业岗位主要是会计核算、财务浅析、财务管理三类岗位,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38%、20%、42%。

  (4)企业对财务会计专业人才业务素质、能力要求情况?

  1.业务素质:

  财会人才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关键,要成为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业务素质的不断深化尤显重要。

  (1)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企业普遍认为财务人员要有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能论述联系实际,以实践中摸索,以实践中不断提高,要熟悉企业的具体实际,了解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有关规定,并以严要求自己,做到记账、算账、报账手续完备,内容真实,账目清楚,这是最基本的财务工作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是做好财务工作的关键。

  (2)广泛的知识面

  企业认为光有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了,只有涉及广泛才可能以账本里解放出来,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会计毕竟只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所以,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对于财务会计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相关的学科如经济学、税收、营销、管理、法律等也应相当熟悉。调研中企业一致认为“如果一个人只懂会计,他实际上不懂会计”,会计工作是实践知识的运用,因此,会计人员应是综合性的人才,他需要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特性,及时地吸收反馈,例如金融、证券等知识。

  (3)掌握会计电算化,不断提高英语水平

  计算机现已广泛地运用到财务系统的账务处理等方面,它将使广大会计人员以单调、繁杂的记、算、报账等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了经济效率,以而使会计人员腾出更多的时间开展浅析预算、统筹等工作,同时,也避免了许多差错,其优越性不言而喻。因此,财务人员必须具备掌握计算机运用这一能力。

  其次,企业认为财会人才掌握外语知识是我国财会工作与国际财会制度接轨的基础性条件,它可以帮助我国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探讨一些可行性策略,尽早参与国际经济事务。

  2.能力要求:

  (1)较强的实践能力

  财务人员经过实践检验,动手能力差不行。当前,我们财务人员越来越感到对于会计这样一个实用性经济学科,把论述转化为实践,再以实践中提高论述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当前社会需求量比较大,市场竞争的情况下,相应的,应注重对论述的思索,提高浅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更新知识的能力

  现代社会的特点之一便在于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经济情况千差万别,自然不可能有一统天下的具体策略,会计工作,与计划经济条件下完全不同,会计的服务对象,核算原则,会计信息内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适应这一特点,财务会计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现代经济学科浅析策略和思维方式,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头脑,更新自身思想观念。光靠输血是不够的,还应该具备造血的功能。

  (3)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

  一个企业的财会部门掌握着它的经济命脉,财会人员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在经济工作的重要关口当好领导的参谋,因此,财会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不仅要同本单位人员交往,而且要与银行、税务、审计等部门进行广泛的联系。这些已经十分明确的显示出社会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经发生的变化,它将社会活动能力纳人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作为一名合格的以事财务会计或审计工作的人员,企业认为还需要具备很强的平衡协调能力,这是由其职业在现代社会或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和其与社会、企业其他有机组成部分之间的微妙联系硕士论文所决定的。这种能力直接联系硕士论文到其工作成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存活进展的机会和可能。

  从会计人员填写的调研问卷来看,中小型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工作年限很重视,基本上工作年限达到5年以上的年收入大约在5—10万;而且企业也很注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企业每年会从一些优秀的会计人员中挑选培养对象,然后对他们进行进修培养计划;然而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是会计人员需要有牢固的财会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掌握会计电算化和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时间能力。

三、会计专业方向浅析

  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能够就业的行业包括制造业、商业、房地产业、金融银行业、饮食业、酒店宾馆业等归纳这些行业的会计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一是盈利性企业内部核算管理性质的会计工作;二是行政事业单位(非盈利性单位)内部核算管理性质的会计工作;三是盈利性企业对外经营性的会计工作,这主要体现在银行业。由此应该将会计专业分为三个专业方向:企业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和银行会计。考虑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绝大部分知识能力被企业会计内容覆盖,技能方面与企业会计没有区别,所以决定去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专门化方向。最近的以财经网和一些相关的报道中了解到,现在社会上很缺乏资产评估方面的人才,由此最后确定,会计专业开设企业会计、银行会计和资产评估师三个方向,其中企业会计针对的岗位重心是小企业会计,银行会计针对的岗位重心是银行柜面出纳,资产评估师重心是大专会计班的考证。

四、感受

  总的来说,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岗位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行业成熟,竞争激烈,整体收入一般,但尖端人才收入很高,所以如果想要找到一个会计方面的好工作就现在社会而言,就是要考出那些证书,比如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审计师……不断的考证书,证书考的越多,对自己越有利。除了证书之外还需要学历、经验、综合运用能力有机结合,才能向更高层次发展

  通过这次实践,我们发现企业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他们对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会计工作岗位会考虑招收,另外就是在企业因业务加大需要人手时,大多企业认为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而他们更看重的是应聘者的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岗位调研报告范文 篇6

  会计工作岗位,是指一个单位会计机构内部根据业务分工而设置的职能岗位。在会计内部设置一些会计工作,可以减轻会计工作的工作量,提高会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有利于内部牵制和管理,明确会计工作的分工。各会计工作岗位相辅相成,共同围绕着公司经济而运作。

  我们小组一行五人围绕认识会计工作岗位,体验会计工作,利用寒假等空余实践,在家长的介绍及自我寻访下前往各个公司进行社会调研,增长对会计工作岗位的认知。

一、调研目的与任务

  1、调研目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会计学作为一门与实际工作结合紧密的学科,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我们的会计教育和实践是有一段距离的。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会计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是会计的发展是在实践中来完成的。所以,我们的会计教育应当与实践结合起来,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具体说就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以课堂为主题,通过实践将理论深化;假期实践与平时实践的关系,以假期实践为主要时间段;社会实践广度与深度的关系,力求实践内容与实践规模同步调进展。我们非常希望学校能加强实际的工作与理论教学之间的紧密结合程度,实践可以非常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针对性,对我们这些毕业生尽快熟悉实际工作是非常有好处的。提高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我们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2、调研任务

  ①了解会计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②认知会计岗位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

  ③了解会计的职责

  ④了解会计人员的素质

  ⑤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

二、实践安排与内容

  1、调查安排

  我们组有调查人员5人,其中2名深度访谈,1名复核,3名进行问卷,还有辅导员1名。

  ①2名深度访谈(要求:口齿清晰,具有谈讲能力,能制造谈话气氛)

  ②到单位上了解一些情况,以谈话的方式进行。

  ③1名复核:讲问卷调查进行整理,讲谈话进行记录整理

  ④3名问卷调查:抽样调查是以问卷的形式进行的,同时也可以交流一些相关的比较专业的会计知识。

  ⑤1名辅导员:景XX老师。

  2、调查内容

  会计岗位可以分为出纳员、稽核人员、记账员、会计主管人员财务部长等等。在这些会计岗位中,稽核人员得工作量相对来说是很大的,不仅如此,稽核人员还要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娴熟的业务水平。另外,成本会计人员也是相当重要的,它是财务核算的核心。

  会计岗位的职责:组织制定、贯彻执行本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组织编制本单位的各项财务、成本计划、组织开展财务成本分析,审查或参与拟定经济合同、协议及其他经济文件;参加生产经营管理会议;参与经营决策;负责向本单位领导、职工代表大会报告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审查对外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负责组织会计人员的政治理论、业务技术的学习和考核,参与会计人员的任免和调动。

  联系实践单位,结合会计专业知识进行社会调查。根据社会调查问卷作好调查、采访笔记。收集调查会计的资料和数据,了解公司的会计岗位的重要性,在会计岗位上有哪些职位,公司所设的会计人员数量,会计应做的工作、职务,了解会计人员的素质与职业道德。

岗位调研报告范文 篇7

  根据市人社局20xx年开展城乡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调研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我乡高度重视,通过座谈、电话咨询等方式,对全乡的公益性岗位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自20xx年起,开展了公益性岗位的安置工作,从20xx年至20xx年有30人享受了公益性岗位补贴(含各村劳动保障协管员),主要岗位有劳动保障、圩镇保洁、计生、公共卫生服务、基层民政、基层财政等,安置对象为: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家庭困难的残疾人等。20xx年有18个公益性岗位,人员均在岗。

  二、公益性岗位的管理

  我乡公益性岗位的申报,首先由乡政府提出,经市就业局审核同意后,我乡再进行公开招聘,乡劳保所与受聘人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工作人员台账,实行动态管理。

  三、公益性岗位工作取得的成效

  公益性岗位人员上岗后,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中心圩镇脏乱差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多数新农保协管员发挥了作用,能够积极宣传新农保政策,征收新农保资金。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一是缺乏考核与评价机制,对公益性岗位没有实行公正、客观的评价与考核,无法实现岗位人员有进有出、能聘能退的动态管理。

  2、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待遇偏低,工资主要是由就业局支出,每人每月给予300元至700元的岗位补贴,仅凭这一点补贴解决其工资是远远不够的,而乡镇财力有限,无法保障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能够同劳同酬。二是缺乏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何时能涨工资、涨多少都没有一个预期。

  3、从业队伍不够优化。一是素质偏低,缺乏工作技能;二是工作积极性不太高,主要表现在:有的认为公益性岗位反正是一种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只是为了安置他们,做不做事无所谓;三是队伍不够稳定,因为每三年就要换人,导致有些人工作不安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尤其是村劳动保障协管员岗位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三年时间刚刚熟悉工作又马上到期,会影响新农保的征收。

  4、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困难人员较多,而公益性岗位有限,供需存在矛盾。

  五、建议与对策

  1、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使更多的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2、加大公益性岗位考核机制,加强考核。比如对新农保的征收,每年年初农保局就要与协管员签订协议,按工作成效发放工资,而不是等到征收工作进入尾声,进展不大再来停发工资。而且各村征收进度不一,如果搞一刀切,很容易挫伤积极性。

  3、加强宣传引导。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充分认识到公益性岗位并不是一种福利待遇和救济手段,而是政府开发的就业岗位,是服务社会公众的一种劳动岗位,只有通过劳动付出才能获取劳动报酬;引导从业人员认识到公益性岗位只是临时性、阶段性的岗位,其工作待遇不可能很高,不要出现攀比等现象。

岗位调研报告范文 篇8

  在推进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成人员聘用制“入轨”任务后,如何尽快健全和完善岗位设置和管理的相关配套政策,引导单位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是当前各级人事部门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实践课题。新疆回族自治州的实践和探索给人以启迪。

  几点实践经验

  理清改革工作思路。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两个重要内容,一是人员聘用,二是岗位管理。为实现这两个目标,州在20__至20__年第一轮改革实现聘用制入轨、推行分配制度改革目标的基础上,及时提出将改革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岗位设置和管理上来。20__年出台了《关于推进自治州单位改革的意见》,将“健全以岗位管理为主的新型管理制度”作为20__-20__年第二轮单位改革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结合自治州实际,20__年州委、州政府制定出台了《自治州单位岗位设置和管理暂行办法》,对单位制定岗位设置和管理方案应遵循的原则、程序,以及方案的主要内容和应注意的事项等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单位在制定新一轮人员聘用(任)实施方案前必须先审批岗位设置和管理方案,同时强化制约措施,对没有审批岗位设置和管理方案的单位,相关部门暂不办理职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及工人等级晋升等手续,确保了岗位设置和管理工作顺利推进。

  为实施岗位分类管理提供操作“平台”。单位岗位分为管理人员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人员岗位三大类,针对单位三类岗位及人员如何具体管理,20__年州委、州政府制定出台了《州单位职员管理暂行办法》、《州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制管理实施办法》和《州单位工人岗位(等级)聘任制管理暂行办法》,对单位各类岗位的界定、工作性质、设置原则、条件、监督管理,以及本类岗位人员的任职资格、职务等级、职务晋升、聘任程序、考核培训、工资福利等做出统一、详细的要求,为顺利实施岗位分类设置及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操作“平台”和政策依据。

  几点体会与思考

  岗位设置必须在核定的编制数和各类人员结构比例范围内进行。

  “以编定岗”是岗位设置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测。把编制管理与岗位设置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单位科学合理配置在职人员,不断规范用人行为;有利于实现“因人设岗,盲目用人”向“因事设岗、按岗聘人”的转变,同时还可有效控制超编进人,减轻财政供养负担,岗位设置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单位现有岗位及人员状况,并妥善分流安置超编待岗人员。

  在制定岗位设置和管理方案时,单位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发扬民主的原则,应以原岗位设置情况和三类人员岗位现状为基础,通过职代会或职工大会对重新设置各类岗位的性质、工作量、工作内容进行科学分析和论证。

  运作中,既要保证岗位的相对连续性,充分体现人岗相宜,又要避免岗位设置中的“盲目性”和混岗现象,为今后顺利实施方案,产生岗位效能奠定基础。对因机构合并、精简等原因造成的单位超编待岗人员,在岗位设置和管理中,应从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可实行过渡岗管理办法,通过“只出不进”、“自然减员”、“内部退养”等方式逐步削减,平稳过渡。

  岗位设置方案确定后必须实行“竞聘上岗”和“公开招聘”。

  实行人员竞聘上岗是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自身要求和“落脚点”,只有竞聘上岗,才能真正实现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的转变,才能有效调动聘用人员的积极性,以此达到因岗择人、按岗聘用的改革初衷和目的,否则,将事与愿违。

  单位岗位因聘用人员退休、终止或解除合同等原因出现人员空缺时,除在单位或本系统内部通过竞聘上岗和轮岗交流的方式调剂解决外,应按照有关规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实现岗位与人员最合理、化的组合,形成岗位管理与队伍建设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

岗位调研报告范文 篇9

  近几年,经济金融的发展,财税体制的变革,促使国库会计业务有了飞速的发展。为此,人民银行总行专门开发了《国库会计核算系统(2.0版)》(以下简称《系统》),并配套印发了《国库会计管理规定(试行)》,具体明确了国库岗位设置和岗位职责。试行二年多来,由于种种原因,基层国库一直被人员与岗位、业务与制度等实际问题交织和困扰着。国库业务发展后,如何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各级国库的面前。

一、国库业务发展的现状

  多年来,国库一直以“财政预算出纳”的身份,按照财税体制,依托银行清算体系,对收缴入库的财政资金进行划分、报解,并据此进行统计分析和监督管理。国库业务相对简单、直观。进入新世纪,由于财税改革、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启动、人民银行职能转换以及经济发展和多方管理的强化,使直接为财税服务的国库处于了风口浪尖,业务发展之快、核算内容之广、管理项目之多,对国库丛业人员的冲击之大前所未有。

  1、国库会计业务操作形式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国库业务核算手段经历了手工操作─半手工半计算机─以省和市为单位开发的各种程序─全国统一的核算系统─集核算和清算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国库核算内容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从单纯的报解核算到国库成为独立的核算体系,参加了票据交换,使用了国库内部往来和加入了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国库会计岗位设置更加完整,增加了资金清算、事后监督、检查辅导等岗位。

  财税改革带来国库业务的变化。一是征收机关范围扩大,由于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非税性收入增加,导致诸如环保局、墙改办等非财税征收部门预算收入的征收机关,且类似情况将呈燎原之势发展。二是代征方式多样化和多级次多种类分成增加。如由于一些市级大型企业建在县级区域,市级征收机关随之下设,它所征收的收入就会出现分资金多级次划分,同时非性收入和基金等多种类的划分也以较快的速度在发展。三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加大了国库会计对财政支出的审核监督业务。

  经济发展和多方管理的强化对国库业务的冲击。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纳税人和税收都呈几倍的增长。税务部门撤消了税收过渡户,减少了汇总填票的形式,并不断规范收缴程序,保证及时入库。财政部门加强了支出管理,采取了细化支出项目、支出部门等方式。

  上述三方面的原因,使得目前的各级国库会计的业务数量、风险隐患、经理难度成倍增长,国库人员特别是基层国库人员不足的问题突出地显现出来。为了维持业务的开展,不得不“东拼西凑”,“明一套暗一套”。

二、现阶段国库业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安全风险增加。国库会计核算的风险点是其出入口增加清算方式之前,风险点有三处,包括入口的二处和出口的一处,入口一是从会计营业部门划来的资金,二是财政、税务送达国库的拨款、退库和资金划转。出口只有一个,就是通过与会计营业部门之间使用的“行库往来”账户,而且这个出口,还有会计营业部门这道重要防线予以保护。增加清算功能后,其风险点就成为六处了。这些风险点,除保留以前的三处外,票据交换、国库内部往来和支付系统都是国库资金不经任何防线就能直接划出的关口。这些风险点中,三处风险点在新增加的资金岗,所以为资金岗配备素质高、懂业务的人员也就成为防范国库资金风险的必要。

  人员岗位配置紧张带来的问题。新的核算系统和清算方式开通后,完整的核算至少需要九名人员,所以基层国库会计岗位与人员不协调的现象非常突出。

  ⑴人民银行县(市)支行,由于其国库部门不能单独设立,原有的专职人员大部分只有三到四名,在核算人员增加一倍还少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由会计部门兼职国库岗位的设置模式。国库会计业务虽然是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执行《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制度》,但是国库业务因其会计对象、职责和任务以及服务对象与中央银行会计业务有着先天的不同。所以会计人员兼职的国库岗位不可能是业务量大、专业核算强的明细岗和综合核算岗,只能兼职与会计业务有着异曲同工的资金岗。这样,集国库资金五分之四风险为一体的资金岗却是由会计工作缠身、不能主动应岗的会计人员兼职,影响国库工作的进度和质量且不说,就是核算系统为资金安全设置的层层防线,也几乎是形同虚设。

  ⑵中心支库目前处于诸多矛盾的中心地带,新的核算系统运行后,一方面集中本级或下级的明细和汇总核算为一身(有的中心支库还核算多级国库业务),另一方面还保留有管理、辅导、检查下级国库和经收处的职责,而且面临着越来越重的分析调研任务。核算系统的岗位设置,使中心支库疲于应付核算和逐步开通的新业务,不能兼顾管理与调研分析工作,其服务质量无从保证。

  ⑶代理支库由于代理行的体制、利益和重视程度不同,其国库人员多采用专职兼职各半或违一人多岗。乡镇国库则以兼职为主,这种现象造成风险隐患加重,代理质量低下。

  3、操作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操作流程中明确规定可以兼岗的只有资金清算中的四种清算方式的记账可以为一人,复核可以为一人,这样国库会计核算体系完整地运作至少需要9人。其风险点:一是明细记账人员要对各种收入缴款书、拨款、退库等凭证的真实性进行审核。二是资金清算岗要将各种相应的资金审核后再划拨到各商业银行和上解到上级国库。为保证资金安全,系统先后采取了五层防范:一是采取了为明细记账和资金清算岗分别配置了复核人员。二是资金岗使用密押形式控制异地划转资金。三是综合核算与征收机关和上下级国库进行对账。四是事后监督再对所有业务进行核对。五是会计主管对许多特殊业务情况、大额资金进行审批,每月检查所有业务。从这种岗位设置现状来看,国库的资金安全防范体系真可为“铜墙铁壁”了。但是实际操作中,正是这种多层防范,重复劳动,责任不明的现状一方面滋生了操作人员相互依靠,互相扯皮的思想。别一方面导致了国库会计人员增量不增质的现状。并且这种操作流程还存在重复操作多、效率低、安全保障错位的问题。

  ⑴重复操作多:有的业务需要资金岗与明细岗分别记账与复核,也就是说一笔资金在系统内就要经过四人四次操作。这样业务量和操作人员在没有任何主观因素的情况下,客观上就增加了二倍。

  ⑵核算效率低:业务量较少的支库,操作人员在系统内操作的时间并不多,又因为资金岗与明细岗不能相互兼任,所以操作人员的大部分时间浪费在互相等待中。如某县支库,按业务量高峰的中旬计算:预算收入虽有400笔,但资金岗按交换行登记票据交换登记簿最多4笔,接收和发送票据交换差额1至2笔,向上级国库上划资金2笔,再加上只有少数业务日发生的拨款10笔,全天,资金岗只有18笔业务(这18笔业务全部与明细岗重复操作),却占用了二个人。

  ⑶安全保障错位:业务风险点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所有资金岗的业务都有风险,都需要层层把关。如:明细岗每日报解后生成的上划款项,这部分款项经明细岗和资金岗核对一致后,分别向上级国库发送明细通讯和资金报文,上级国库的两岗接收后核算系统会自动进行核对,如果有问题,上下级国库都会及时发现。特别是县支库开通国库内部往来后,县支库于中心支库的业务发生必须是同一日,所以这部分资金不会出现风险。退一步讲,即使是出现了错误,这部分资金仍然在国库内部流动,不经拨款、转账和退库,是不会出去国库,形不成资金风险的。所以这部分国库资金完全不需要耗费时力的编押、核押,押错时再发送查询查复。同时,这部分资金如果不使用“报单”,使用内部二联次的凭证,就避免了补充报单三联中有一联没有任何意义做法。也就是说国库资金应区分其性质对待,不是一味地有了清算功能就“狼来了”所以要“一棍子打死”。

三、业务岗位及操作的改革设想

  1、改进《系统》,简化岗位,使用专职人员。《系统》应将资金岗与明细岗合而为一,设置核算记账岗和复核岗,预算收入业务:同城票据交换岗审核第一关,再有核算记账岗和复核岗采用分别录入总金额和明细金额的方法进行核对。明细金额报解后,自动生成上划上级国库的资金,记账岗发送明细通讯,复核岗发送汇总金额通讯。拨款、退库与划款等国库部门的款项,核算记账岗和复核岗分别审核录入后,同城的由票据交换岗再审后方可提出,异地资金由核算复核岗按支付系统或内部往来方式发出。对于国库内部往来资金,改变所有款项都需要编押的做法,只对经过异地国库划往商业银行的款项进行编押。

  这样改变后,操作人员不但由9名减少为7名,业务量减少许多,也不影响事后监督和会计主管职责的行使,业务量较少的县支库,会计主管还可兼事后监督,系统维护人员则由行内科技人员兼职。那么,这样的支库只需要五名国库专职人员,对于人员非常紧张的县支行,还是能够保障的。

  2、设计使用国库内部资金往来凭证。可以借鉴中央银行会计四集中后使用内部凭证的做法。凡属于国库内部资金往来,不需要使用重要空白凭证的“报单”,统一使用一式二联的内部凭证,一联做接收账户的传票,另一联做对应账户凭证的附件。

  3、开发事后监督程序,进一步加强其职责的行使。目前,事后监督仍然使用手工笔对方式,是否认真核对每一笔账务没有制约机制。当务之急是要开发使用事后监督程序,强制事后监督岗每日即对上一日的所有账务进行逐笔监督。真正为国库资金安全筑起一道长城。

岗位调研报告范文 篇10

【摘要】餐饮成本控制是餐饮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餐饮的成本结构制约着餐饮产品的价格,而餐饮的价格又影响着餐厅的经营和上座率,因此,餐饮成本控制是餐饮经营的关键。在餐饮经营中,保持或降低餐饮成本中的原材料成本和经营费用,尽量提高食品原材料成本的比例,使餐饮产品的价格和质量更符合市场要求、更有竞争力,是保证餐饮经营效益、增强竞争能力的具体措施。但是,目前我国的不少中、小型酒店餐饮企业,因仍未真正理解和掌控“成本控制”,极大地阻碍了其竞争力的提升,制约了它的生存和发展。本文针对“成本控制”这个重点问题,从会计中成本控制这一岗位对迪欧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下的门店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 实习单位简介

  XX市XX区元和天韵咖啡厅是迪欧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一个托管门店即迪欧咖啡中翔广场店。该门店于20xx年12月8号试营。主要销售快餐、咖啡、茶水等服务。属于个体工商户,为营业税纳税人。公司有四个部门:后勤、外场、厨部、吧台;后勤人员有门店经理、会计、出纳、采购。后勤人员主要负责门店人员管理、财务管理、货物采购。外场人员主要是对客服务,提供必要的帮助。厨房人员烹制的快餐和吧台人员调制的咖啡茶水共同带来营业收入。

二、 岗位工作流程

  门店成本控制岗位日主要工作流程是,早上配合各部门对外购货物的质量、数量、品种、进行验收,根据各部门的领料单填制出库单;中午审核统计各单据应付与已付物料金额,将购货情况在称菜记录本上反映,并将物料价格最近变动情况标记出来。分配各部门成本记录到日早报当中。通过日早报反映门店营业情况、各部门成本率、各种原料成本情况,及时向门店经理与部门主管反映,提出成本管控的措施。

三、门店成本控制现状

  (一)采购制度不严

  1、采购审批制度不健全

  目前迪欧餐饮企业门店基本是由使用部门申请填写采购单,后勤部门见单负责采购。使用部门没有及时将请购单交与财务审核,以便行使监督权。

  2、采购询价报价体系不完善

  门店采购没有对日常消耗的原辅料进行市场价格咨询。对于零星的采购没有坚持货比三家的原则。对于公司统一配送的供货商的物资采购的报价分析反馈工作没有做好。对于价格的控制处于被动状态。

  3、采购验货制度不严谨

  物料主要来自总部工厂和门店对外采购。工厂到货,验货人员到场不全,无人监督入库的实际数量,也没有及时查看货物的生产日期。对外采购,质量与数量各部门没有严格按照采购单执行。验货的疏忽给供货商漏洞提供不新鲜的蔬菜肉类,价格和数量质量把关不严。

  (二)、员工成本控制意识薄弱

  1、仓储管理不到位

  原料储存不当、成品半成品备料太多造成积压,仓管员没有定期检查物料的生产日期而带来的物料的变质。

  2、制作人员节约意识与专业技能较弱

  制作人员一时疏忽,或温度、时间掌握不当,或份量计算错误,或处理方式失当,造成食物的浪费而增加成本。对于原料的边角料没有合理利用、剩余的食物没有适当加以处理、食物卖出量与厨房出货量没有详细记录,延迟送食物给客人引起退单,都会造成食物的浪费和损耗,影响成本。

  (三)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

  1、原料出库的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

  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只适用于入库出库较少的成本核算,只有月末才计算出库物料的单价,平时无法从账上反映出出库物料的实际成本。

  2、未入库材料的成本核算方法不严谨

  未入库材料主要有蔬菜、肉类、水果、冷冻品等。其中厨房的未入库物料占总成本很大比例,这些物料没有通过出库,数量难以控制,购入当天直接一次性计入部门产品成本。当日成本数据失去真实性。

  (四)、内控意识、制度薄弱

  1、人员安排班次不合理

  门店营业时间是08:30-01:00;门店客流高峰期是中午10点至14点,晚上17点至21点;人员分早班、中班、晚班三个班次,每个班次8小时;在目前门店人员配置不足的情况下各部门上中班的各有一个人,高峰期来的时候若只有早班和中班是忙不过来的,所以晚班的人会过来加班。

  2、餐饮部业绩标准不全面

  门店经理制定“营业额”指标作为餐饮业绩评价的标准,员工对于门店的水、店、物料等的使用情况没有太多重视。

四、成本费用管理的影响

  (一)原材料购入制度影响饮食制品的成本大小以及质量的好坏

  1、物料数量没有得到控制

  有时采购怕麻烦没有考虑物料库存与餐饮销量,会比采购单上的请购数量多。而在验货时,部门领班未交接好或者没有严格按照采购单,往往强调材料质量而忽视对价格、品种和数量的控制,直接签字确认收货,而会计只知道货物的实际采购数量无法得知是否为部门所需,而且对于一些物料,没有跟踪其实际用途,这样很容易造成浪费。

  2、物料价格失控

  由于季节、区域因素蔬菜、水果的价格一个月内变动会很大,而现在的门店大部分物

  料是公司找的供货商统一配送的。供货商提前一星期提供下个月的报价单,总是滞后于市场价格。而门店又不积极调查时市场价格,势必会给供货商机会调高原料价格,进而增加成本。对于零星采购,采购人员没有认识到物料的质量的重要性,不懂得货比三家,有时会以高价格买了质量不达标的物料,造成浪费。

  3、物料质量不达标准

  对于工厂的货物,一般不会出现质量、数量上的问题,即使有也可以退货。但是,验货人员不全,不能各尽其职,如果货物太多就会忽视对物料生产日期的重视,再加上物品摆放问题,势必对物料的质量带来威胁;对于供货商的蔬菜、肉类如果验货时没有把好关只注重数量,避免不了的原料的变质、损坏,边角料浪费严重。

  (二)员工成本控制意识和行为影响原料利用率

  1、原料变质、丢失

  对于成品、半成品若是备料太多,又没有严格执行时间卡制度,势必会造成时间长,餐饮的变质。直接降低原料的利用率,对餐饮成本构成威胁。

  2、可控成本费用增加

  制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弱,餐饮变味、变样。这将导致客诉。一般处理方法是表达歉意加上回锅改造、折扣优惠,严重的重新做一份还要附送餐饮。报单出错则会重复做餐、漏做餐。边角料的不合理利用等这些可以人为控制的成本增加。

  (三)成本的核算方法影响成本控制的及时性与真实性

  1、成本核算不及时性

  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对于平时出库的成本无法得之,成本费用得不到及时的控制。在物价变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按加权平均单价计算的期末存货价值与现行成本有较大的差异。

  2、成本核算不真实性

  如果是在一个会计期间的,这样的核算方法不会对当月的成本影响太大。但是,如果部门主管一时疏忽或者是月底严重缺料,而在计算月成本当天购入大量半成品制作的原料将会导致成本计算不合理、不真实。

  (四)成本控制不全面带来反作用

  1、人工成本增加

  人员安排不当,使得加班工资金额较大。薪资管理制度制度规定加班工资按平时、假日、法定假日分别为正常工资的1.5、2、3倍工资。所以每月会有4000-5000元的额外加班费支出。

  2、餐饮权责不对称

  我们知道,“收入-费用=利润”这是一个会计方程式,忽视了对费用的控制。给员工一个误区:费用的管控与基层员工没有关系。但是事实上,餐饮部是一个既创造收入又发生成本的相对独立的业务部门,如果不视为利润中心管理,就不能能更有效地激发餐饮部控制成本的内在源动力,达到成本投入小、经济利益大的经营目的。

五、改进措施及注意事项

  (一)制定严格的采购制度以控制采购成本

  1、加强原材料采购计划与审批流程管理

  部门领班晚上根据部门需求、物资储备情况确定物资采购量,并填制采购单。报送门店经理批准后,白联交与会计确认,黄联交与采购人员。根据采购计划一部分物料下单给供货商,一部分采购人员自己负责购买。数量严格按照采购单进行,防止验货时无原则的多收菜品、数量造成浪费。

  2、建立严格的采购询价报价体系

  首先要选出最可靠的供货商,建立起抵御市场风险的定价制度;如:供货商提供的原料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价格应低于市场正常零售价格。如需调整价格需提前两天提供报价单。采购人员协同部门主管及会计对各种原料进行市场采价,填报原料市场价格表与报价单对比,主动地控制价格。通过价格与质量的监控有效抵御市场风险,控制进货成本。

  3、严格执行采购验货监督制度

  验货过程严格遵照“三方到场确认”原则,供货商、部门负责人还有会计。验货人员要具体核对价格、数量、并验收质量,对于不符合数量、质量要求的原料及时退货;对于不同食品原料在储藏数量、储藏温度和存储时间上进行合理控制;保证日常生产、供应的需要,又不造成库存积压。

  (二)严格执行标准成本制度以提高原料利用率

  1、加强时间卡与报损制度的管理

  对于一些成品、半成品做好后要贴好时间期限。部门主管、仓库管理人员要定期检查产品保质期限。对于库存较多的产品要加入当天的特推行列;针对容易变质、变坏的咖啡、果蔬、成品、半成品等物资应制定严格的报损报失制度。报损由部门主管上报财务库管,按品名、规格、重量填写报损单。报损单汇总后每天报送财务及门店经理,对于超过规定报损率的要说明原因,以便制定相应措施。

  2、标准化成本作业操作

  对产品的生产质量、产品成本进行量化,即原材料的数量、质量、净料率、蒸烤时间严格按照各部门教材上的标准制作方法执行,边角料、腐液等用来制作高汤,以实现产品标准化,有利于成本的统一核算和控制。同时通过配菜量的调整、边角料的合理利用达到降低成本,每一分成本的效益最大化的效果。另外,加强制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部门定期举行技能比拼,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奖励。

  (三)标准化餐饮成本核算体系

  1、出库成本核算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下库存商

  品的成本价格根据每次收入类单据自动加权平均;其计算方法是以各次收入数量和金额与各次收入前的数量和金额为基础,计算出移动加权平均单价。其计算公式如下:

  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数量+本次收入商品数量 )

  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来的商品成本比较均衡和准确,虽然工作量较大,但是可以三到五天出库一次,以便及时核算出库原料的成本,及时控制成本。

  2、健全外购物料用料、用量、价格分析体系

  可以用excel表格来记录每天称菜情况,统计每日所购原料的品种、价格、数量;结合营业日报表、日早报、预算数据每日对比,月底汇总,定期分析差异。控制外购物料的成本。

  (四)领导带动完善内控控制机制

  1、加强人员管理制度

  一方面加大人员招聘,另一方面合理安排人员班次。在餐饮部门各只有5人,外场部只有10人的情况下,餐饮部安排早班1人,中班3人,晚班1人,;外场部早晚班4人,中班2人;分工合作、责任到人,每人每十天调整一次班次,根据部长、领班、收银、服务员等职位不同合理排休。尽最大的可能减少人员不合理分配带来的费用支出。

  2、建立合理的成本约束与激励机制

  在执行成本各项控制管理制度规定方面,如果能做到从上到下认真贯彻执行,自然会使成本控制深入细节。一方面,培养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加强成本效益观念。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加强酒店普通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在企业内部形成职工的民主和自主管理意识将成本控制意识的培养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完善成本控制机制,使权责利对称。可以从成本率和费用率两个指标来考核部门绩效,让部门认识到成本费用控制的重要性。

  结语:由此可知,餐饮成本控制的范围包括了原材料、调料等直接成本的控制还包括能源费、工资等间接成本的控制。食品饮料的成本控制、餐饮的推销和销售控制的过程中涉及许多环节:采购、验收、贮存、发料、加工切配和烹调、餐饮服务、餐饮推销、销售控制。某个环节控制不严都可能导致成本的增加。成本的控制是每个员工都该有的意识,而对于成本控制的执行情况又离不开门店内部管理意识和激励政策。

  餐饮成本控制,除保持成本不上升外,可能更多的是希望成本每年都有一定的降低幅度,但成本降低总有一个限度,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后,餐企只有从创新着手来降低成本。从技术创新上降低原料用量或寻找新的、价格低的菜品原料替代原有的、价格较高的原料;从工艺创新上提高原料利用率,降低原料的损耗量,提高成品率或一级品率;从工作流程和管理方式创新上提高劳动生产率、设备利用率以降低单位产品的人工成本与固定成本含量;从营销方式创新上增加销量,降低单位产品的营销成本。只有不断创新,用有效的激励方式来鼓励创新,才是餐企不断降低成本的根本出路。

岗位调研报告范文 篇11

一、公益性岗位的基本情况

  (一)公益性岗位的安置对象

  公益性岗位安置对象主要是以下几类人员: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大龄困难就业人员;单亲(丧偶)人员;享受城市居民低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因城镇公共建设,由国土资源部门统一征地后,完全失去土地难以实现就业的农民。

  (二)公益性岗位的人员构成

  目前,全县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共计477人,其中:

  1、环卫处278人

  2、家政公司143人

  3、敬老院17人

  4、小区保洁39人。

  (三)公益性岗位的待遇

  我县目前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待遇由三块构成:一是岗位补贴。二是社会保险补贴。三是各用人单位发放工资。

  (四)公益性岗位的管理模式

  主要是采取业务主管部门集中管理和逐级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公益性岗位的申报,首先由业务主管部门提出,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部门审核同意,业务主管部门自主进行公开招聘。本着“谁用人,谁管理”的原则,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变更,必须由业务主管部门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财政部门审批。

二、存在的问题

  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县在公益性岗位管理的体制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管理体制不顺畅。目前,我县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的招聘、录用环节还不规范,负责主体不明确,存在着各自为战的'现象。

  2、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由于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自身年龄偏大,加之缺乏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和日常业务指导,素质普遍偏低,不仅缺乏工作技能,而且工作能力较差。

  3、部分岗位不稳定。个别劳动强度大、卫生条件差的岗位如环卫工、敬老院护理员等岗位,由于薪酬与其他公益性岗位相同,因而人员变动频繁,人员招聘难。

三、建议

  1、理顺管理体制。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措施,明确职责。要严格人员进出制度,规范岗位的招聘条件和审核程序,按照属地就近录用原则实行公开招聘,在符合岗位需求的前提下,确保就业困难对象优先得到安置。

  2、搞好人员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岗前、岗中培训工作机制,加强其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工作形象等方面的培训,做好日常业务培训和业务考核,使从业人员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3、推行依岗确定待遇。对环卫等劳动强度大的岗位,适当予以补助,增强岗位吸引力,改变招人难、用人难的状况。同时,多方争取,开发更多的公益性岗位,合理调配人员,使公益性岗位的设置满足我县实际需求,扩大公益性岗位的覆盖面。

岗位调研报告范文 篇12

  公益性岗位是由政府出资开发,以满足社区及居民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管理和服务岗位,是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援助的重要措施,是建立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也是用于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使一大批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缓解了我市的就业压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这支队伍既是一个新鲜的群体,也是一个特殊的集体,如何管理好这个新鲜又特殊的群体性岗位人员,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为此文化街道办事处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抽调5名机关干部,成立了调研领导小组,深入到街道的各科室站所和各社区就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管理情况进行了为期7天的调研。由于此次调研工作领导重视,准备充分,调研征求意见涉及面较广,问题贴近公益岗人员切身利益,收到了较好的实效,下面,就文化街加强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的调研情况思考如下。

  一、公益性岗位的基本情况

  (一)公益性岗位的人员构成。目前,我街共接收公益性岗位人员共计56人,其中:调出10人,退休3人,现实际公益岗人员总数43人。主要岗位有劳动就业服务、劳动关系协理、劳动保障服务员、社区保洁、社区城 管、司法纠纷调解员和社区残联主席等岗位。

  (二)公益性岗位的安置对象。公益性岗位安置对象主要是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大龄(女性年满40周岁,男性年满50周岁)、“零就业家庭”成员、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单亲家庭成员、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符合条件的人员、连续失业1年以上人员,以及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退伍军人、家庭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等等。

  (三)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待遇。目前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待遇分两块,一是XX年6月前每人每月480元;二是XX年6月以后增至目前的每人每月650元。

  二、街道对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的经验和做法

  为了把公益性岗位人员合理、科学的运用到了街道社区的各个工作岗位当中,充分发挥了他们应有的作用。文化街积极探索实践了“三化式”管理模式,强化了对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管理,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一是强化组织,合理配备公益岗人员和设置岗位。文化街一班人重视从实际出发,对43名公益性岗位人员,进行了摸底调查了解。对他们的思想状况、在原单位的工作表现、本人现有的文化程度、家庭人员情况和经济收入支出情况等等进行了排查,细致的掌握;科学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在掌握了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从尽可能的去发挥利用他们的特点、长处,发挥其长,避其之短的角度出发,按照岗位分工、年龄大小、原来所从事的行业、责任心强弱以及个人爱好等等方面的因素,把他们安排到各个社区的岗位当中,分担社区劳动就业再就业工作、综治司法工作、环境卫生工作、计划生育工作以及困难群众的帮扶等项工作,统属于街道下设的社区居委会和特殊群体,由街道和社区具体管理、分配任务、责任明确、检查考核,限度的调度了公益性岗位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为社区的和谐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是加强教育,多方面提高公益岗人员的综合素质。公益性岗位人员大部分是一些文化偏低、家庭困难的同志,他们的思想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对企业重组改制和新的形势认识不清、了解不透、掌握不准,为此我们从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公益性岗位人员的思想意识入手,采取了强化教育与正常教育相结合、会上教育与会下教育相结合、集中结合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在加强教育的基础上,我们还把公益性岗位人员纳入社区成员当中,与社区的工作人员一样进行管理、进行安排工作,一起开会、一起学习、一起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做到了一视同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自己就是社区的一员,了解掌握我们松原市目前在企业重组、生产经营方面所面临的困难,我们做到了以情感人、以德管人、以理服人。通过灵活就业,结合实际的教育,公益岗人员真正感受到了自己的岗位来之不易,体验到了组织的照顾、领导的关心,认识提高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作用也真正发挥出来了。

  三是完善制度,强化机制,对公益岗人员实行制度化管理。按照松原市和宁江区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管理实施方案的要求,我们结合街道社区工作实际,针对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实际思想现状,我们先后制定完善了《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实施方案》、《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实施办法》、《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工作制度》和《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末位淘汰制度》等规章制度。街道与每一位公益性岗位人员签订了岗位用工协议书,在协议书中明确了工作任务,明确了责、权、利,使每一位公益性岗位的同志工作有目标,思想有压力,管理上有办法。各项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加强了对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管理,有效促进和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有力的促进了街道的各项管理有序开展,顺利实施。

岗位调研报告范文 篇13

  经济金融的发展,财税体制的变革,促使国库会计业务有了飞速的发展。为此,人民银行总行专门开发了《国库会计核算系统(2.0版)》(以下简称《系统》),并配套印发了《国库会计管理规定(试行)》,具体明确了国库岗位设置和岗位职责。试行二年多来,由于种种原因,基层国库一直被人员与岗位、业务与制度等实际问题交织和困扰着。国库业务发展后,如何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各级国库的面前。

一、国库业务发展的现状

  多年来,国库一直以“财政预算出纳”的身份,按照财税体制,依托银行清算体系,对收缴入库的财政资金进行划分、报解,并据此进行统计分析和监督管理。国库业务相对简单、直观。进入新世纪,由于财税改革、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启动、人民银行职能转换以及经济发展和多方管理的强化,使直接为财税服务的国库处于风口浪尖,业务发展之快、核算内容之广、管理项目之多,对国库丛业人员的冲击之大前所未有。

  1、国库会计业务操作形式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国库业务核算手段经历了手工操作─以省和市为单位开发的各种程序─全国统一的核算系统─集核算和清算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国库核算内容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从单纯的报解核算到国库成为独立的核算体系,参加了票据交换,使用了国库内部往来和加入了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国库会计岗位设置更加完整,增加了资金清算、事后监督、检查辅导等岗位。

  财税改革带来国库业务的变化。一是征收机关范围扩大。环保局、墙改办等非财税部门成为国库的征收机关。二是代征方式多样化和多级次多种类分成增加。三是国库单一账户改革。

  经济发展和多方管理对国库业务的冲击。纳税人和税收都呈几倍增长、税务部门撤消了税收过渡户,减少了汇总填票的形式,并不断规范收缴程序,保证税款的及时入库。财政部门加强了支出管理,采取了细化支出项目、支出部门等方式。

  上述三方面的原因,使国库的业务数量、风险隐患、经理难度成倍增长,基层国库人员不足的问题突出地显现出来。但为了“遵守制度”,不得不“东拼西凑”,“明一套暗一套”。

二、现阶段国库业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安全风险增加。国库取得清算功能之前,国库会计核算的风险点有三处,包括入口的二处和出口的一处。入口:一是从会计营业部门划来的资金,二是财政、税务送达国库的拨款、退库。出口:“行库往来”,而且这个出口,还有会计营业部门这道重要防线予以保护。增加清算功能后,其风险点就成为六处了。新增了票据交换、国库内部往来和支付系统,都是不经任何外部防线就能直接划出的关口。

  人员岗位配置的问题。新的核算系统和清算方式开通后,完整的核算至少需要九名人员,所以基层国库会计岗位与人员不协调的现象非常突出。

  ⑴人民银行县(市)支行,国库部门不能单独设立,原有的专职人员大部分只有三到四名,在核算人员增加一倍还少的情况下只能采取由会计部门人员兼职国库岗位。

  ⑵中心支库目前处于诸多矛盾的中心地带,新的核算系统运行后,一方面集中本级或下级的明细和汇总核算为一身(有的中心支库还核算多级国库业务),另一方面还保留有管理、辅导、的职责。核算系统的岗位设置,使中心支库疲于应付核算和逐步开通的新业务,不能兼顾管理与调研分析工作,其服务质量无从保证。

  ⑶代理支库由于代理行的体制、利益和重视程度不同,其国库人员多采用专职兼职各半或违规一人多岗。乡镇国库则以兼职为主,这种现象造成风险隐患加重,代理质量低下。

  3、操作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度规定可以兼岗的只有资金清算中的四种清算方式的记账可以为一人,复核可以为一人,这样国库会计核算体系完整运作至少需要9人(明细记账、明细复核、资金记账、资金复核、同城票据交换、综合管理、系统维护、会计主管、支库事后监督)。其风险点:一是明细记账人员要对各种收入缴款书、拨款、退库等凭证的真实性进行审核。二是资金清算岗要将各种相应的资金审核后再划拨到各商业银行和上解到上级国库。为保证资金安全,采取了五层防范:一是采取了为明细记账和资金清算岗分别配置了复核人员。二是资金岗使用密押形式控制异地划转资金。三是综合核算与征收机关和上下级国库进行对账。四是事后监督再对所有业务进行核对。五是会计主管对许多特殊业务情况、大额资金进行审批,每月检查所有业务。从这种现状来看,国库的资金安全防范体系真可为“铜墙铁壁”了。但是实际操作中,正是这种多层防范,重复劳动,责任不明的现状,一方面滋生了操作人员相互依靠,互相扯皮的思想。一方面导致了国库会计人员增量不增质的现状。出现了重复操作多、效率低、安全保障错位等问题。

  ⑴重复操作多:有的业务需要资金岗与明细岗分别记账与复核,也就是说一笔资金在系统内就要经过四人四次操作。这样业务量和操作人员在没有任何主观因素的情况下,客观上就增加了二倍。

  ⑵核算效率低:业务量较少的支库,操作人员在系统内操作的时间并不多,又因为资金岗与明细岗不能相互兼任,所以操作人员的大部分时间浪费在互相等待中。如某县支库,按业务量高峰的中旬计算:预算收入虽有400笔,但资金岗按交换行登记票据交换登记簿最多4笔,接收和发送票据交换差额1至2笔,向上级国库上划资金2笔,再加上只有少数业务日发生的拨款10笔,全天,资金岗只有18笔业务(这18笔业务全部与明细岗重复操作),却占用了二个人。

  ⑶安全保障错位:业务风险点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所有资金岗的业务都有风险,都需要层层把关。如:明细岗每日报解后生成的上划款项,这部分款项经明细岗和资金岗核对一致后,分别向上级国库发送明细通讯和资金报文,上级国库的两岗接收后核算系统会自动进行核对,如果有问题,上下级国库都会及时发现。特别是县支库开通国库内部往来后,县支库和中心支库的业务发生必须是同一日,所以这部分资金不会出现风险。退一步讲,即使是出现了错误,这部分资金仍然在国库内部流动,不经拨款、转账和退库,是不会出去国库,形不成资金风险的。所以这部分国库资金完全不需要耗费时力的编押、核押,押错时再发送查询查复。同时,这部分资金如果不使用“报单”,使用内部凭证,就避免了补充报单三联中有一联没有任何意义做法。也就是说国库资金应区分其性质对待,不是一味地有了清算功能就“狼来了”所以要“一棍子打死”。

三、业务岗位及操作的改革设想

  1、改进《系统》,简化岗位,使用专职人员。《系统》应将资金岗与明细岗合而为一,设置核算记账岗和复核岗,预算收入业务:同城票据交换岗审核第一关,再有核算记账岗和复核岗采用分别录入总金额和明细金额的方法进行核对。明细金额报解后,自动生成上划上级国库的资金,记账岗发送明细通讯,复核岗发送汇总金额通讯。拨款、退库与划款等国库部门的款项,核算记账岗和复核岗分别审核录入后,同城的由票据交换岗再审后方可提出,异地资金由核算复核岗按支付系统或内部往来方式发出。对于国库内部往来资金,改变所有款项都需要编押的做法,只对经过异地国库划往商业银行的款项进行编押。

  这样改变后,操作人员不但由9名减少为7名,业务量减少许多,也不影响事后监督和会计主管职责的行使,业务量较少的县支库,综合核算岗兼职同城票据交换岗、会计主管兼职事后监督,系统维护人员则由行内科技人员兼职。那么,这样的支库只需要四名国库专职人员,对于人员非常紧张的县支行,还是能够保障的。

  2、设计使用国库内部资金往来凭证。可以借鉴中央银行会计四集中后使用内部凭证的做法。凡属于国库内部资金往来,不需要使用重要空白凭证的“报单”,统一使用一式二联的内部凭证,一联做接收账户的传票,另一联做对应账户凭证的附件。

  3、开发事后监督程序,进一步加强其职责的行使。目前,事后监督仍然使用手工笔对方式,是否认真核对每一笔账务没有制约机制。当务之急是要开发使用事后监督程序,强制事后监督岗每日即对上一日的所有账务进行逐笔监督。真正为国库资金安全筑起一道长城。

岗位调研报告范文 篇14

  广西公益性岗位开发至今,极大地发挥了促就业、保稳定的作用,但也存在开发缺乏规划、管理不太规范等问题。为准确掌握广西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的情况,我们深入单位了解情况,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总结分析了广西公益性岗位开发与管理的成功经验和问题原因。

  一、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现状

  (一)公益性岗位开发情况

  广西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主要有:社会公共管理类,包括社会保障协管、交通协管、社区治安联防协管、环境管理、物业管理员等公益性岗位;社区公益类,包括街道(乡、镇)或公立医院开办的非营利性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敬老院后勤服务岗位,街道(乡、镇)、社区的保洁、保绿、保安及社会化服务等公益性岗位;机关事业单位的后勤保障及公共服务类,包括收发、驾驶、门卫、打字、物业管理等需要招用编制外人员的机关后勤公益性岗位。

  1.安置对象。公益性岗位开发从20xx年开始,初期主要为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和破产需安置人员的就业问题,后逐步扩大范围。现安置对象含以下五类人员:残疾人员、女性40周岁以上、男性50周岁以上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登记失业人员、登记失业连续12个月以上人员(含高校毕业生),及其他难以实现就业的情形(如因失去土地或因重大自然灾害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和水库移民中的就业困难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等)。

  2.岗位开发情况。据调研统计,20xx—20xx年,广西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数量234598个,其中:社会公共管理类51996个,占22.16%;社区公益类48618个,占20.72%;机关事业单位的后勤保障及公共服务类120376个,占51.31%;其他13608个,占5.8%。

  截至20xx年底,共有公益性岗位35716个,分布如下:社会公共管理类8395个,占23.5%;社区公益类5853个,占16.39%;机关事业单位的后勤保障及公共服务类19294个,占54.02%;其他2174个,占6.09%。

  (二)公益性岗位管理情况

  1.管理模式。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坚持“公开招聘、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原则,在市及县(市、区)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就业服务中心承担具体日常事务,财政部门负责公益性岗位补贴和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贴的核拨,用人单位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向当地人社部门提出申请,并出具所提供公益性岗位的工作性质、岗位数量、劳动报酬等相关资料,经人社部门审核同意后实施,并负责公益性岗位人员的考核、工种安排、工资(含公益性岗位补贴)发放、办理社会保险等业务。

  2.劳动合同期限。公益性岗位劳动合同一年一签,合同期满,公益性岗位人员经用人单位考核,考核合格者,经双方协商,可续签劳动合同;考核不合格者,用人单位终止其劳动合同,并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备案,据其缴纳社会保险费情况,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补贴以及适当的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含五年)的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三年。

  3.享受补贴人员情况。从调研统计数据来看,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人员以大龄就业困难人员为主,平均比例为78.5%,高校毕业生所占比例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详见表1)

  4.工资收入水平。广西公益性岗位人员工资收入主要由岗位补贴和单位补贴组成,从调研情况来看,岗位补贴高的地区单位补贴相应要少,而岗位补贴低的地区则利用单位补贴来补充(如玉林、百色、河池等地),两者之和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相当。其中,岗位补贴标准由各市规定,至20xx年,最高补贴标准为来宾市(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30%),其次是桂林市(120%)和柳州市(110%),其他市最高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给予补贴。部分市对从事脏活累活、技术类岗位和高校毕业生从事公益性岗位的每月有50—150元的补贴增额;单位补贴除少数地区有明确标准(如玉林、百色两市不低于200元,河池市一般人员不低于300元、大专生不低于400元、本科生不低于500元)外,其他地区均由用人单位确定,额度偏低,且没有保证,对提高在岗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促进不大,因此广西的公益性岗位人员工资收入水平大致相当(或略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三)资金使用情况

  1.岗位补贴标准及社保补贴项目

  广西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以当年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为限,有两种补贴方式,一种是按最低工资标准确定岗位补贴。广西大部分市采用这种办法,除柳州、桂林、来宾外,其他市按最低工资标准给予补贴。另一种发放形式是按岗位(或类别)确定补贴,如钦州市勤杂类岗位补贴900元/月,技术类岗位补贴950元/月,高校毕业生从事公益性岗位的以1100元/月的补贴标准发放;梧州市专职协管员(含劳动保障协管员、学校安全协管员、交通安全协管员等)的补贴标准为950—1000元/月。

  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贴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和工伤保险费四类,不包括就业困难人员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以及企业和个人应缴纳的其他社会保险费。

  2.公益性岗位有关资金使用情况

  据调研统计,20xx年至20xx年间,广西共支付公益性岗位补贴119826.38万元、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贴73081.87万元。20xx年开始开发公益性岗位,就业专项资金中用于支付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的比例较小,为15.17%,随着开发规模扩大,补贴标准提高,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占专项资金支出比例逐渐增大,到20xx年底,两项补贴占就业专项资金的比例达63.53%,上升趋势明显。

  从调研情况来看,公益性岗位开发规模大、补贴标准高和就业困难人员多,就业压力大的城市两项补贴占就业专项资金的比例更大,如南宁市、柳州市等,梧州、防城港、钦州、玉林、贺州、来宾等市近两年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提高补贴标准,两项补贴支出的比重均有所增加。3.拨付流程

  (1)岗位补贴:用人单位先垫资发放,然后填报公益性岗位补贴申请表,附人员花名册、劳动合同复印件、就业失业登记证复印件、发放工资的明细账(单)等材料到当地人社部门申请补贴,经人社部门审核公示后将审核意见送同级财政部门复核,财政部门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拨付到用人单位基本帐户,同时将资金拨付情况抄送人社部门。

  (2)社保补贴:用人单位按规定先缴纳,然后填报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贴申请表,附人员花名册、身份证复印件、就业失业登记证复印件、社保征缴机构出具的缴费明细账(单)等材料到当地人社部门申请补贴,经审核公示后送同级财政部门复核,然后从就业资金专户划到用人单位基本帐户,同时将补贴资金支付情况抄送人社部门。岗位补贴按月申报,社保补贴按季申报。

  二、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建立组织领导体系,实现公益性岗位管理规范化

  将公益性岗位开发任务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作为就业援助的一项硬性指标,加强领导,统筹开发。制定完善规章制度,按照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原则,在全区范围内实行阶梯式管理模式,对公益性岗位做到定岗、定责、定位,基本实现了人员管理规范化。

  (二)建立健全制度管理体系,实现公益性岗位管理常态化

  建立准入机制,遵照“本人申请、社区推荐、公开招聘、严格考核”的程序,对应聘人员进行逐级审查,严把入口关。逐步探索建立考核机制,明确考核原则、标准和方法,依照工作业绩、日常表现、服务质量等对工作人员进行综合评定,对表现较差且无改进的实行解聘或劝退;鼓励对在岗位上作出积极贡献、良好业绩的个人进行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最大限度地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建立教育培训体系,实现岗位服务专业化

  针对大部分公益性岗位人员文化水平较低、综合素质较差的实际情况,从思想道德、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等多个方面开展教育培训,加强业务技能教育,坚持“一岗多能”原则,结合社区计划生育、劳动保障、城市管理等服务项目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使工作人员熟知社区服务内容,提高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同时借助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引导有创业能力和愿望的人员通过创业改变生活现状。

  (四)建立弹性管理体系,实现公益性岗位设置科学化

  一方面立足实际创新开发管理方式,对公益性岗位进行科学细致的设置,细化残疾人服务、助老服务、信访服务、志愿者服务等多个板块,按需设岗,尽量整合公益性岗位职能,确保有岗有人,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对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的思想状况、文化程度、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进行综合评价,扬长避短,将其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1.缺乏考核与评价机制。没有制定统一的考核办法,有的用人单位人为设置条件,在工作技能、工作时间、工作纪律等方面要求苛刻,而有的用人单位又放弃标准,“过严”和“过松”同时并存;缺乏统一的考核评价机制,在岗人员怠慢松散,用人单位疏于管理,岗位人员“有进有出、能聘能退”的动态管理未能得到规范实施。

  2.缺乏激励机制。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工资基本都是按固定标准发放,单位补贴大部分没有落实,有部分单位制定了处罚措施,却没有相应的奖励办法,导致从业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较低,滋生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吃大锅饭”思想。

  (二)管理体制不够顺畅

  1.缺乏明确有效的管理办法。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公益性岗位人员身份尴尬,业务上受市、城区两级劳动保障部门直接进行业务指导和工作安排,行政上隶属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目前各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有劳动保障管理员、医保专管员和其他部门(系统)设的公益性岗位人员,存在着条、块分割,劳动保障协管员除做本职工作外,还承担了城区政府、街道办、社区下达的其他工作任务,甚至占用了较多的休息时间,但相应的补休、加班费等福利却得不到保障。

  2.导致新的失业问题。按目前政策规定,公益性岗位补贴的发放期限一般为3年(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可延长至5年),而公益性岗位安置的都是就业困难人员,3年期满后年龄增大、再就业更加困难,解聘后再次登记失业,成为新增的就业困难人员,出现了周期性失业问题。

  (三)工资待遇不太合理

  1.工资待遇整体偏低。由于用人单位效益不同,单位补贴难以统一标准,补贴发放缺乏政策约束,大部分地区由用人单位自行规定,随意性较强,时发时停、时多时少,额度都不高,且不能按月发放;岗位补贴一般按最低工资标准执行(也有部分地区适当提高了标准,但额度不大),导致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待遇整体上比较低,平均水平略高(相当)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2.从业人员待遇不合理。一方面由于用人单位和工作岗位的差异,同类公益性岗位人员之间存在待遇不均衡和工作量不平衡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些效益好的单位往往工作量不大,强度不高,而环卫、护工等危险性高、劳动强度大的岗位甚至比部分其他岗位待遇差,导致公益性岗位人员之间相互攀比、在岗不在心的现象严重。

  3.缺乏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和激励机制。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工资待遇基本由政策约束,时效长,缺乏灵活性,在岗人员缺乏对收入增长的预期,工作积极性受挫。随着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物价持续上涨,一成不变的工资水平难以维系开支,部分困难家庭依靠这点收入维持生活显得尤为吃力。

  (四)从业队伍不够优化

  1.人员素质偏低。公益性岗位招聘的就业困难人员以大龄就业困难人员为主,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和职业技能偏低,随着公共就业服务基本平台网络建设的推进,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逐步淘汰复杂、低效的人工办公方式,在岗人员大多因历史原因和自身条件,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传真机、网络等现代化设备,越来越不适应业务的要求和形势的发展,服务水平也跟不上时代的需要。

  2.工作积极性不太高。由于公益性岗位数量多、分布散、涉及面广,管理部门缺乏与用人单位经常性的有效沟通,使得公益性岗位人员缺乏监督,公益性岗位在用人单位又属于不占编制的服务人员,用人单位往往疏于管理,导致公益性岗位人员缺勤、脱岗等现象时有发生;也有部分从业人员认为公益性岗位是一种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目的是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做不做事无所谓。3.队伍不够稳定。有些从业人员上岗后,全家的低保取消,收入起色不大,工作却增加不少,认为还不如安心在家吃低保;环卫工、敬老院护工等劳动强度大、卫生条件差的岗位,由于工作量大,而待遇与其他岗位相差无几,导致从业人员工作不安心,人员流失严重;有些素质较高、有专业特长的从业人员,因为工资待遇太低,跳槽现象多。

  四、对进一步做好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的建议

  (一)健全管理机制

  加大基础性工作力度,建立公益性岗位人员数据库,实行实名制联网管理,动态掌握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增减变动和劳动报酬、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发放等情况;进一步明确职责,并细化公益性岗位开发与管理的具体措施和相关政策,促进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工作的规范、有序运行。

  (二)完善管理制度

  1.扩大公益性岗位设置范围。将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纳入公益性岗位管理范畴,扩大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渠道,由政府被动开发岗位,转变到用人单位主动吸纳就业困难人员上来。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参照公益性岗位的标准给予补贴,由政府、企业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担。

  2.研究制定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就业期满3年后的政策衔接。

  3.建立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工资指导线的调控作用,通过定期发布地区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等措施,合理确定工资增长目标,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努力使从业人员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探索建立薪酬激励机制,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鼓励技术工人学习技术,提高技能,对取得人社部门颁发的技术等级证书的人员,在工资总额内按技术等级适当拉开收入差距,确定相应的工资待遇,充分调动公益性岗位人员工作积极性。

  (三)提高人员素质

  1.建立培训制度,提高技能水平。根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意向、技能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岗前培训,提高劳动技能,使其在岗会工作、退岗能就业。

  2.以岗定薪,留住人才。对一些技能要求高、技术性强的岗位,适当提高岗位人员工资待遇,留住有技术、工作能力强的人员。

  (四)加大资金扶持

  加大就业专项资金的转移支付力度,尤其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及就业困难人员集中的地区给予适当的照顾,支持各项就业政策特别是公益性岗位补贴政策的落实,促进就业稳定和经济发展。

岗位调研报告范文 篇15

  一、调研目的和概况

  (一)调研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市场对会计专业学生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变化,以及会计专业在专业设置、素质教育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会计教研组组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邳州市销售行业、会计师事务所、企业等本土企事业单位进行实地调研。

  (二)调研方法

  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电话调查 本调研发出电子问卷194份,收回问卷170份,涉及顶岗实习单位83家,顶岗实习学生97人;走访企业5家,访谈对象有管理人员10人,注册会计师6人,毕业生23人;访谈校内相关专业教师12人。 二、会计行业、企业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

  (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各行各业、所有大大小小的企事业单位都需要会计人员,所以整个社会每年对会计类人才的需求总量是非常大的。目前会计行业处于低端人才不缺,高级人才告急的阶段。出纳、普通会计员并没有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而要找一个有过硬的专业背景,手中拿着国际认可的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并在相关行业中“滚打”过几年的人才却是件极不容易的事。

  大多企业认为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和实务性很强的工作,因而他们更看重的是应聘者的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企业认为现在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欠缺的有:1.实践经验,作为一名会计专业者,还要对审计及法律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2.实务经验、职业规化及能力与职位的定位。3.遇到问题无法主动,出色地加以解决,安于现状,缺少改善工作、管理的建议和见解。

  三、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及结果分析

  (一)调研企业的人才结构及来源

  从实践中摸索,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要熟悉企业的具体实际,了解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有关规定,并从严要求自己,做到记账、算账、报账手续完备,内容真实,账目清楚,这是最基本的财务工作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是做好财务工作的关键。

  (2)广泛的知识面

  企业认为光有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了,只有涉及广泛才可能从账本里解放出来,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会计毕竟只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所以,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对于财务会计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相关的学科如经济学、税收、营销、管理、法律等也应相当熟悉。调查中企业一致认为“如果一个人只懂会计,他实际上不懂会计”,改革开放的中国是一个信息的社会,会计工作是实践知识的应用,因此,会计人员应是综合性的人才,他需要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特性,及时地吸收反馈,例如金融、证券等知识。

  (3)掌握会计电算化

  计算机现已广泛地运用到财务系统的账务处理等方面,它将使广大会计人员从单调、繁杂的记、算、报账等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了经济效率,从而使会计人员腾出更多的时间开展分析预算、统筹等工作,同时,也避免了许多差错,其优越性不言而喻。因此,财务人员必须具备掌握计算机应用这一能力。

  (四)本专业毕业生认为比较重要的课程

  我院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认为未在学校通过会计资格考试是一个不足,所以在校阶段能加强考证相关知识的课程学习。

  毕业生比较重视的课程主要有:

  1、基础会计

  2、财务会计

  3、会计电算化

  4、财经法规

  四、____年专业建设的设想

  通过调研,让我们了解到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专业会计应该注重产学研结合。会计专业在产学研方面要积极探索,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吸纳社会、行业和企业的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进入教学过程。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运行等方面参与并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进一步加快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建设,实现学校与社会的结合,师生与劳动者的结合,教学和生产实际的结合,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符合学校实际的、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

  (一)校企合作,制定和优化培养方案。

  为使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我们要经常聘请了校外专家以及院内骨干教师为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每年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会议,针对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所需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听取企业专家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做了相应调整。

  (二)加强实习实训方面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校内建有实训室,学生在模拟实训中切实体会会计工作的真实情况,感受会计的岗位环境和岗位能力需要。签有校外12个实习基地,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校内实践教学的不足,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送学生去会计师事务所等实习基地考察、实习,培养和锻炼了实践技能。

  (三)加强校企合作,共享人力资源。

  为了使同学们在学习时能够理论联系实践,也为了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本专业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邀请校外专家来本专业做专业讲座和担任实习指导教师,邀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作兼任教师承担本专业的部分教学任务,这样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手能力,也促进了“双证书”教学活动的开展。

  与此同时,本专业让在校优秀教师参与社会和行业培训,为社会提供专业培训,有力地服务了地方经济建设。

岗位调研报告范文 篇16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我的辞职信。俗话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由于个人职业规划和一些现实因素,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辞去所担任的财务处会计工作主任科员岗位的工作。

  我很遗憾自己在这个时候向您正式提出辞职,给管理所带来不便,深表歉意!此时我选择离开财务处会计工作主任科员岗位,离开朝夕相处同事和无微不至的领导,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我经过长时间考虑之后才做出的艰难决定。相信在我目前的财务处会计工作主任科员岗位上,有很多同事可以做得更好,也相信您在看完我的辞职报告之后一定会批准我的申请。

  转眼之间,在工作已经×年,回首财务处会计工作主任科员岗位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感慨颇多,有过期待,也有过迷茫,有过欢笑,也有过悲伤。

岗位调研报告范文 篇17

前言

  从实践中走来,带不回任何精湛的技术,但带回了也许是我们一生中最宝贵、最值得珍惜的收获。作为一名大一学生,抱着贴近社会,了解自己所读专业就业前景的愿望,我们在寒假参加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希望在进入社会之前,多积累点社会经验,在实践中巩固知识、锻炼能力,并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

一、调查过程及分析:

  我们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会计岗位是我们以后毕业的主要就业方向,为了了解会计职业岗位对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以及现如今社会对会计方面的就业需求,且会计专业学生以后的就业形势;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我们以后就业的趋势以及就业环境,对会计岗位的认知有更好的了解,让我们对以后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利用寒假的时间,我们小组成员六人对当地的一些中小型企业进行了实地访问和问卷调查。

  这次实践我们是王亚芬老师的细心指导下进行的,根据根据老师给的一些范例,我们根据地区差异进行自由分组,我们的组员来自绍兴和诸暨。我们各执其职,分派好任务,讨论出有关中小型企业会计岗位的调查方案,设计好一份调查问卷,并打印出调查问卷。

  “纸上的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小组成员分工协作,2名成负责与会计岗位人员交流,2名拍摄照片,还有2名则进行问

  卷调查工作。我们分别对浙江铭仕管业、浙江省诸暨市华达纺织、浙江唐翠珠宝有限公司、浙江百瑞珠宝有限公司、浙江省诸暨市茂阳农产品配送有限公司、绍兴欧皇家具有限公司,绍兴县奈斯进出口有限公司,绍兴西大门纺织服饰品有限公司等中小型企业进行了实地访问,我们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和会计岗位人员进行了交流。

二、访问交流记录

  (1)会计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趋势?

  会计是对会计单位的经济业务从数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计量、记录、计算、分析、检查、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核算手段,它本身也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

  企业在招聘财会人员时学历不再是唯一的准绳,公司更为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会计工作包括实务工作和理论工作,各企业需要的会计人员大多是一些核算工作,侧重的是实务,所以对于会计人员,企业更青睐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一进入公司马上就能投入工作,免去了公司的培训成本,毕竟一些基本的会计核算工作是做出来的,不是“研究”出来的,自然学历在一些初级会计岗位中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然而,人际关系有时真的比工作能力还要重要,良好的人际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顺利,带来成功,带来机遇。

  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新时代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

  越高,具有普遍会计技能专业的人员已经无法开始适应快捷的企业发展,而具有“管理型”的会计人才却属于极度紧缺的人才行列。

  (2)学历需求情况?

  本次针对企业的学历需求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趋于理智,用人浪费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小企业对大专人才的需求成为了这类企业人才需求的主体,以回收的有效调查表来看,达到了25家,占调查中小企业总数的58%。

  (3)岗位需求情况?

  企业对财务会计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是我们确定专业方向的重要依据。调查资料显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专业岗位主要是会计核算、财务浅析、财务管理三类岗位,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38%、20%、42%。

  (4)企业对财务会计专业人才业务素质、能力要求情况?

岗位调研报告范文 篇18

  根据在人才市场对会计岗位的调研,我对会计岗位的工作要求有了相关的了解,知道了什么样的条件适合找什么样的工作。

  一. 关于信息失真

  目前,针对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有关部门已着手进行处理,处理的方式包括:对会计信息失真的企业,责令其按规定调整账务,补缴应缴的税款,限期整改,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对严重违反《会计法》的企业依法进行行政处罚,追究主要责任人员的责任,取消应付主要责任的会计人员的会计资格等;并对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及有直接责任的总经理、厂长、财务科长进行行政记过、行政警告、留党观察等处分;对涉及违法犯罪者移送 司法关处理。上述这些做法对已经出现会计信息失真和违反法律的企业、会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各种处罚和处分是十分必要和恰当的,但是,如果仅仅以事后处理的方式来制止新的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的发生,力度是不够的。会计信息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企业文化,不是由个别人或个别企业管理机构所能造就和行成的,利用虚假会计信息粉饰经营目标和经营成果,实质上是企业文化的腐败,对已经产生企业文化腐败的那些经济组织,限期整改和内部财务管理办法调整只是动其肌肤而难伤其筋骨,而其腐败文化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仅对个人加以惩罚,由惩罚个别有罪之人替代经济组织的违法之过是不足以消除影响的。另外,一个企业能产生大量的会计假信息是会计主体不到位的表现。企业主体有意干预会计主体,在我国的一些企业组织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况,假信息处的越多的企业,这种缺位和越位情况越严重。处罚已经造成危害的缺位者和越位者,对正确的会计主体定位并不能起到保障作用,只要缺位还存在,新的主角就会重新登场,旧戏重演。因此,不能把制造会计假信息的问题只看作是账务调整的问题,在具有严格会计主体概念的企业中,账务调整只是一个技术问题,把企业的会计与企业经营密切沟通的社会监督方式。

  二、关于亏阿基主体的到位

  会计主体的不到位,归根结底是因为财务管理体制的不健全造成,是企业主体越位的行为结果。从抽象的关系来讲,会计主体与企业主体的功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完成企业的再生产运动,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企业主体最关心的是企业的经济活动能力,创造利润的能力,财务成果是企业活力的基本内容之一,而财务成果的表达。则必须通过会计活动来完成。所以,在会计解百纳感念的认识上,会计主体和企业主体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度上能与企业主体的意志一致。但是二者在经济管理关系上的区别,往往会在管理工作上产生矛盾,特别是管理规则不同造成的矛盾,造成会计主体难以到位。会计主体必须严格按照国家会计法规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般规律完成会计核算工作,具体体现在会计确认和计量这两个方面;企业主体在财务管理上则遵循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所确定的各项规则。会计主体所遵循的管理规、则具有强制性,法令性和指定性,企业主体遵循的管理规则则具有制度化、灵活性和协商性。以会计核算规则为例,相同的会计核算规则,两个主体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的:会计核算原理及规则对于会计主体来说是条例和命令,会计主体所关心的是会计客体如何科学,及时、准确地反应到账面上来;企业主体所关心的是企业的债权及债务关系如何摆平衡,企业经济地位如何保障,企业与国家、个人的经济利益如何处理。会计主体讲究的是核算方法的科学化,建立的是一整套以账户结构、记账方法和汇兑方法为内容的独立的会计核算程序;企业主体讲究的是企业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利润最大化是其最终的管理目标。

  三. 关于创建会计行为合理化的标准制度

  什么是会计信息的基本属性?这是研究会计行为涉及的基本问题。如果信息发自客观事物对自身的一种自然表达,这种表达对客观事物来说就是一种真实的表现,如天气状况信息的自然表达,物质运动状况信息的自然表达,均是客观事物的真实表现。会计信息则不完全是会计客体的真实表达,以会计的收益和资产为例。 它们是企业经济活动赖以生存的客体,也是会计行为所要反应的会计客体,但是,收益的确定和资产的计量则需要通过会计人的脑力劳动来表达,这就在会计客体和会计信息之间设置了一道人的行为过程。人的行为在会计信息能否完成对会计客体的真实表达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能力差异。所以,便产生了会计信息对客体进行价值表达和服务的真实性的争论,这种争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社会工作性质的机会,作为会计主体,至少应该以真实的行为去完成对会计客体的表达和服务。事实上,虽然在企业中存在的各种物流都是真真切切的实体,但他的价值面确必须通过人的脑力劳动才能具体表现出来。会计客体的价值面应该是真实存在的,对价值面的描述在目前又只能通过会计信息来表达,并通过会计信息的途径向会计的服务客体进行传达,这使得人们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面貌的认识完全受到人的行为的控制,在未能揭示出会计信息失真之前,人们只能将已获得的会计信息作为经济面貌的价值来认识,而一旦会计信息的失真被暴漏出来,人们只能将已获得的会计信息作为经济面貌的价值来认识,而一旦会计信息的失真被暴漏出来,人们将失去对企业经济活动价值面取得认识的机会

  四. 关于会计专业的思索与建设

  通过调研,让我们了解到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专业会计应该注重产学研结合,会计专业在产学研方面要积极探讨,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吸纳社会,行业和企业的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进如教学过程。在专业设置、培养例案、教学运行等方面参与并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进一步加快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建设,实现学校与社会的结合,师生与劳动者的结合,教学和生产实质的结合,构建适应经济社会进展需要的、符合学校实际的、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

  (一) 校企合作,制定和优化培养案例。

  为使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我们要经常聘请专家以及院内骨干教师为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每年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员会专家会议,针对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所需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听取企业专家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案例的意见,对专业人才培养案例的具体内容作了相应调整

  (二) 加强实习实训方面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校内建有实训室,学生在模拟实训中切实感受会计工作的真实情况,感受会计的岗位环境和岗位能力需要。签有校外的几个培训基地,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校内实践教学的不足,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送学生去会计师事务所等实地考察、实习,培养和锻炼了实践技能。

  (三)。加强校企合作,共享人力资源

  为了使同学们在学习时能够论述联系实践,也为了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本专业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邀请校外专家来本专业做专业讲座和担任实习指导教师,邀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作兼任教师并承担本专业的部分教学任务,这样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手能力,也推动了“双证书”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此同时,本专业让在校优秀教师参与社会和行业培训,为社会提供专业培训,为社会提供专业培训,有力地服务了地方经济建设。

  通过这关于次调研报告,我懂得了不少的关于会计方面的要求,同时我也知道了在不同行业由不同行业的门槛,首先会计行业要求的是必须学精,必须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考上双证的基础上,还得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我们在进入会计岗位之前,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我们要踏踏实实的干好这个岗位,通过在学校实训基地的学习,我相信我会有所提高的。

岗位调研报告范文 篇19

  根据市人社局20xx年开展城乡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调研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我乡高度重视,通过座谈、电话咨询等方式,对全乡的公益性岗位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自20xx年起,开展了公益性岗位的安置工作,从20xx年至20xx年有30人享受了公益性岗位补贴(含各村劳动保障协管员),主要岗位有劳动保障、圩镇保洁、计生、公共卫生服务、基层民政、基层财政等,安置对象为: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家庭困难的残疾人等。20xx年有18个公益性岗位,人员均在岗。

  二、公益性岗位的管理

  我乡公益性岗位的申报,首先由乡政府提出,经市就业局审核同意后,我乡再进行公开招聘,乡劳保所与受聘人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工作人员台账,实行动态管理。

  三、公益性岗位工作取得的成效

  公益性岗位人员上岗后,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中心圩镇脏乱差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多数新农保协管员发挥了作用,能够积极宣传新农保政策,征收新农保资金。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一是缺乏考核与评价机制,对公益性岗位没有实行公正、客观的评价与考核,无法实现岗位人员有进有出、能聘能退的动态管理。

  2、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待遇偏低,工资主要是由就业局支出,每人每月给予300元至700元的岗位补贴,仅凭这一点补贴解决其工资是远远不够的,而乡镇财力有限,无法保障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能够同劳同酬。二是缺乏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何时能涨工资、涨多少都没有一个预期。

  3、从业队伍不够优化。一是素质偏低,缺乏工作技能;二是工作积极性不太高,主要表现在:有的认为公益性岗位反正是一种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只是为了安置他们,做不做事无所谓;三是队伍不够稳定,因为每三年就要换人,导致有些人工作不安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尤其是村劳动保障协管员岗位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三年时间刚刚熟悉工作又马上到期,会影响新农保的征收。

  4、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困难人员较多,而公益性岗位有限,供需存在矛盾。

  五、建议与对策

  1、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使更多的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2、加大公益性岗位考核机制,加强考核。比如对新农保的征收,每年年初农保局就要与协管员签订协议,按工作成效发放工资,而不是等到征收工作进入尾声,进展不大再来停发工资。而且各村征收进度不一,如果搞一刀切,很容易挫伤积极性。

  3、加强宣传引导。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充分认识到公益性岗位并不是一种福利待遇和救济手段,而是政府开发的就业岗位,是服务社会公众的一种劳动岗位,只有通过劳动付出才能获取劳动报酬;引导从业人员认识到公益性岗位只是临时性、阶段性的岗位,其工作待遇不可能很高,不要出现攀比等现象。

岗位调研报告范文 篇20

一、公益性岗位的界定

  公益性岗位是指由政府投资、政策扶持或社会筹资,以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为主要目的的非营利性公共管理和社会公益性服务岗位,是对就业困难对象的就业援助措施。公益性岗位主要从事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工作。公益性岗位既避免了直接资金援助的形成的依赖性,也提高了就业困难人员的劳动技能,增强了他们的就业能力。目前我县公益性岗位人员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不但使自身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同时也为和谐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公益性岗位的范围

  (一)辅助性社会管理类岗位。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协管、城市市容协管、城市交通协管、环境卫生协管、园林管护等岗位。

  (二)基层服务类岗位。包括街道(乡镇)和社区等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农业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文化科技服务、法律服务、民政托。

  (三)公益性岗位政策补贴情况

  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社会保险集体部分由就业专项资金承担,个人部分由本人承担。20xx年我县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月集体缴费757.69元/人,月个人缴费295.64元/人;20xx年社会保险月集体缴费864.15元/人,月个人缴费317.86元/人;20xx年社会保险月集体缴费281.93元/人,月个人缴费311.88元/人;20xx年社会保险月集体缴费649.72元/人,月个人缴费281.9元/人。公益性岗位岗位补贴标准为我县最低工资标准,每人每月1500元,按季度发放。

  (四)公益性岗位的管理

  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管理实行“谁用人、谁主管、谁考核、谁负责”的原则。用人单位承担公益性岗位管理的主体责任,用人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公益性岗位管理第一责任人,县人社局对公益性岗位的管理实施监督、指导、检查。每年由县人社局牵头、汇同县纪检委、财政局等部门,对用人单位的公益性岗位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资金总量小,公益性岗位开发投入不足。

  由于就业资金总量小,所以在公益性岗位开发中的投入就不是很足。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主要由就业资金中进行支出(再就业资金的支出范围包括: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基金及贴息、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公益性岗位补贴、劳动力市场建设等)。

  (二)相关的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制约了工作的开展。

  由于再就业政策是一个长期的政策性较强的工作,有关的政策宣传主要集中在工作开展的`初期,在工作初期虽然也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工作,但由于后期宣传工作跟不上,造成舆论氛围不浓,部分单位和部门对就业和再就业优惠政策知之甚少,也极大的制约了工作的开展。

  (三)“4050”人员的自身因素影响工作的开展。

  “4050”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技能单一或缺乏,这些与用人单位对员工要求年轻化、知识化、技能型、高素质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影响了公益性岗位的开发。

  (五)公益性岗位人员就业观念有偏差

  一方面,求职者对自身定位不准,忽视自身实际情况,嫌弃推荐的就业岗位工作条件差、待遇低,不愿意上岗,出现“轻松岗位多人争抢,脏累岗位无人问津”的尴尬现象;另一方面,对公益性岗位存在依赖心理,将其理解为“铁饭碗”,个人寻求就业机会的积极性不高。

  (六)公益性岗位的动态退出问题

  公益性岗位是一种临时性就业援助政策,不是终身制,更不是一种福利待遇。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部分公益性岗位人员年龄偏大,无就业技能,在公益岗位工作三年后,年龄更大且仍无技能,很难从公益岗位上走出去,走向社会后缺乏就业竞争力,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如果不退出,就又会造成另外一些就业困难人员无法到及时的帮扶救助。

五、进一步开发公益性岗位的几点建议

  (一)理顺管理_,健全相关工作长效机制,明确各方职责,规范工作流程,完善相关补贴政策、制度。

  (二)规范工资待遇。要充分发挥浮动工资的激励作用,切实做到基本工资与浮动工资相结。

岗位调研报告范文 篇21

  开发公益性岗位是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援助的重要措施,是建立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县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制根据有关政策狠抓落实,使一大批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缓解了我市的就业压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公益性岗位的基本情况

  (一)公益性岗位的安置对象

  公益性岗位安置对象主要是以下几类人员: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大龄困难就业人员;单亲(丧偶)人员;享受城市居民低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因城镇公共建设,由国土资源部门统一征地后,完全失去土地难以实现就业的农民。

  (二)公益性岗位的人员构成

  目前,全县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共计477人,其中:1、环卫处278人2、家政公司143人3、敬老院17人4、小区保洁39人。

  (三)公益性岗位的待遇

  我县目前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待遇由三块构成:一是岗位补贴。二是社会保险补贴。三是各用人单位发放工资。

  (四)公益性岗位的管理模式

  主要是采取业务主管部门集中管理和逐级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公益性岗位的申报,首先由业务主管部门提出,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部门审核同意,业务主管部门自主进行公开招聘。本着“谁用人,谁管理”的原则,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变更,必须由业务主管部门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财政部门审批。

二、存在的问题

  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县在公益性岗位管理的体制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管理体制不顺畅。目前,我县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的招聘、录用环节还不规范,负责主体不明确,存在着各自为战的现象。

  2、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由于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自身年龄偏大,加之缺乏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和日常业务指导,素质普遍偏低,不仅缺乏工作技能,而且工作能力较差。

  3、部分岗位不稳定。个别劳动强度大、卫生条件差的岗位如环卫工、敬老院护理员等岗位,由于薪酬与其他公益性岗位相同,因而人员变动频繁,人员招聘难。

三、建议

  1、理顺管理体制。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措施,明确职责。要严格人员进出制度,规范岗位的招聘条件和审核程序,按照属地就近录用原则实行公开招聘,在符合岗位需求的前提下,确保就业困难对象优先得到安置。

  2、搞好人员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岗前、岗中培训工作机制,加强其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工作形象等方面的培训,做好日常业务培训和业务考核,使从业人员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3、推行依岗确定待遇。对环卫等劳动强度大的岗位,适当予以补助,增强岗位吸引力,改变招人难、用人难的状况。同时,多方争取,开发更多的公益性岗位,合理调配人员,使公益性岗位的设置满足我县实际需求,扩大公益性岗位的覆盖面。

岗位调研报告范文 篇22

  以来,随着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下岗失业人员范围扩大,“4050”人员就业成为城乡统筹就业的一大难题。针对这些情况,县把公益性岗位开发当作解决下岗职工就业主渠道,在全县机关、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个体户中开发公益性岗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解决“4050”人员就业方面成效显著。为此,笔者对公益性岗位开发中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调查。

一、公益性岗位开发有成绩,也有潜力

  县是一个林业大县,森林覆盖面积达到92.4%。拥有7.4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6万人,城镇人口1.4万人,目前共有下岗职工263人,占城镇人口的1.9%;采取公益性岗位开发解决下岗职工132人就业,其中“4050”人员23人,分别占下岗职工总数的51%和11%,还有26人等待就业。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中,社会管理岗位就业27人,占20%,主要在劳动保障协管员、市场管理、环境管理等岗位;在社区服务岗位就业49人,占37%,主要集中在卫生保洁、环境绿化等岗位;在社区内单位的后勤岗位56人,占43%,主要在机关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和个体工商户的门卫、收发、后勤服务岗位。在以上三大类中,政府采取购买和支持岗位的共92个,占到岗位总数的69.8%。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生态旅游强县、加大旅游投入作为解决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重大举措,提出以生态旅游带动二、三产业发展的号召,为公益性岗位开发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提供了新的广阔的空间。初步预计,可开发公益性岗位100个,其中,各旅游公司预计可解决岗位70人,主要集中在门卫、保安、停车管理、卫生保洁等方面;城镇、机关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收发、门卫、老年人服务、群众娱乐、公用设施维护等方面可开发公益性岗位15个。政府组建中老年人娱乐中心,在交通执勤、卫生督管、汛期监测等方面可开发岗位15个。

二、公益性岗位开发“链条”脱节

  公益性岗位如同一部机器一样,仅仅是主轴高速运转,相关部件不能跟上主轴运转步伐,就达不到实际效果。在公益性岗位开发过程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1、政府与部门之间脱节。

  中央、连续两年将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以一号文件发出,中央的第一个会议就是就业再就业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提出了就业再就业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是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省、市、县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为就业再就业奠定了政策基础。但是就业再就业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不仅仅是劳动部门的事情,劳动部门也无能力全部包揽下来,需要全社会、各级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实现充分就业。可是,政府下属的机关事业单位对开发公益性岗位重视不够,认识不足,没有形成合力。一是机关事业单位针对下岗失业人员素质低下,无技能、无专长,开发岗位后,认为不能为我所用,存在这样那样的顾虑,就不予安排工作。甚至个别部门安置了下岗失业人员后,不给下岗失业人员安排工作,却发给他们50元岗位补贴,而自己却得到了安置下岗职工的政策补贴资金,将公益性岗位开发当作创造收入的渠道。二是不愿意掏钱为下岗失业人员出资付酬。政策上的补助只是下岗失业人员工资报酬的一部分,大部分资金需要用工单位支付,但是,在开发公益性岗位过程中,有的用工单位以占用自己财政经费为由,拒绝安置下岗失业人员。

  2、岗位待遇不能满足下岗失业人员需求。

  公益性岗位开发后,一般单位只负担300元左右的工资待遇,加上公益性岗位补贴50或80元,还达不到企业最低工资指导线400元的标准。成为下岗失业人员不愿在公益性岗位工作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下岗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不能接续,工伤、医疗保险不能落实等实际困难不能得到很好落实。

  3、岗位安置与就业观念脱节。

  在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中存在三方面的观念问题。一是社会对下岗失业人员存在观念问题。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就业的理解存在歧意,把有稳定职业、稳定收入视为就业,甚至把就业的范围缩小到仅仅是“吃财政饭”的国家干部,对下岗失业人员的不稳定就业或者无稳定收入的就业视同没有就业,对下岗失业人员产生歧视,造成下岗失业人员心理压力。二是下岗失业人员自身观念问题。特别是下岗职工拿自己原有的工作经历做资本,在选择工种时,既要待遇高,又要工作轻松,高不成,低不就,就业平台难以建立。三是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个体户的闲置岗位视同公益性岗位开发中,配套了税收优惠、岗位补贴等相关政策,但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个体户在使用下岗职工时,在利益驱动下,存在违背《劳动法》的行为,如延长工作时间,拖欠工资等。

  4、岗位开发与主导产业建设脱节。

  任何一项产业的兴起,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会促进更多人员就业。从我县实际情况来看,主导产业也是公益性岗位开发的突破口,如生态旅游、矿山企业、城镇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等各个方面,在这些产业中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是上上之举。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脱节现象。政府在推动主导产业发展中,没有统一规划,岗位资源没有整合。只考虑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下岗职工就业问题,没有与投资商、开发商达成共识或提出解决多少下岗职工等问题,造成外地人蜂拥而致,而本地下岗职工却无业可从。在招商引资项目中,投资企业往往使用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亲朋好友,使用的本地下岗失业人员却很少,原因是本县下岗职工生于本乡本土,难以管理。

三、环环相扣,促进公益岗位开发

  1、政府出面,合理整合公益性岗位资源。

  请求政府出面,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公益性岗位开发合力,在部门中形成“下岗失业人员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不是社会负担”的认识,用好了下岗失业人员既是财富,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用不好下岗失业人员就是社会的负担,甚至为经济建设造成不稳定因素,他们需要各级各部门共同关心和支持,因此,政府要协调相关部门,从部门中将可以吸纳下岗职工的岗位腾出来,合理整合,统筹使用,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与再就业,减少不稳定因素。要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以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为己任,抛弃“开发公益性岗位是劳动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的思想。劳动部门有义务为下岗失业人员解决就业问题,但劳动部门无权包揽。

  2、部门要密切配合。

  各级各部门在生态旅游、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招商引资、环境保护、矿产开发等各个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在与投资商、开发商达成协议时,能否将部分岗位让于本县下岗失业人员,使下岗失业人员不离土、离乡也能取得丰厚的收入。

  3、加大技能培训力度。

  下岗失业人员是就业再就业的弱势群体,素质低、缺资金、缺技能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因此,要在了解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意向、报酬要求等基本情况的条件下,有针对性地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素质和劳动技能,为他们实现就业打好基础。

  4、加大资金投入,合理开发岗位。

  继续采取政策鼓励措施,按照吸纳下岗失业人员每人每月补助50元;如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属“4050”人员的,每人每月补助80元,以此激励更多的机关事业单位和非公有制经济及个体户使用下岗失业人员,在资金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对下岗失业人员的补助标准,促进城乡就业。继续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领办、创办自己的经济实体、企业,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力度,促进就业和就业岗位开发。同时,进一步拓宽社会保险覆盖面,使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伤有所助。

  5、强化宣传,提高认识。

  要采取多种途径开展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关心下岗失业人员的良好氛围。一要让各用人单位认识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重大意义和好处;二要让下岗失业人员正视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树立“凭自己劳动挣钱最光荣,让别人去说吧”这种理念;三要让社会各界正确对待下岗失业人员,下岗失业是谁也不愿遇到的,要让社会各界反向思维,理解和关心下岗失业人员,推动公益性位的有序开发和利用。